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军方正式赋予轰-6N“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称号。这一官方定性地意味着轰-6N已跻身战略轰炸机行列,与美俄战略轰炸机站在同一梯队。
轰-6N战略轰炸机与“惊雷-1”空射弹道导弹的组合,让中国首次拥有了可靠的空基核打击力量,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终于完整。
新华社通稿中特别强调,轰-6N可进行空中受油,能够实施远程奔袭、大区域巡航和防区外打击,是“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力量”。
一、官宣定位,轰-6N获得战略地位
在九三阅兵的盛大场合中,轰-6N的称号引发广泛关注。官方对参加阅兵的三种轰-6系列轰炸机给出了不同定位。
空军轰-6K被誉为“空中战神”,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轰炸机;海军轰-6J同样被称为新型轰炸机,是海上方向军事斗争的空中远程精打拳头力量。
唯有轰-6N被赋予了“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的重量级称号。这一细微差别在官方通稿中极为醒目,表明在中国军方眼中,轰-6N的战略地位已经与美国的B-2、B-21、B-52和俄罗斯的图-95、图-160等战略轰炸机处于同一档次。
轰-6N作为轰-6家族的最新改进型,已经从其苏联图-16原型机的中型战术轰炸机定位,转变为具备中远程战略打击能力的“大国重器”。
通过换装新型涡扇发动机,轰-6N最大航程突破8000公里,作战半径高达3500公里。最新的轰-6N型航程超过10000公里,载弹量逾12吨,并具备空中受油能力,进一步拓展了打击范围。
最核心的改进是机腹改为凹槽挂架,能扛10吨重的大型武器,不再局限于老式弹舱。这一设计使轰-6N能够挂载超大型空射导弹,为后续的战略打击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惊雷一击,空射导弹的革命性突破
轰-6N能成为战略轰炸机的关键所在,在于它搭载的“惊雷-1”空基弹道导弹。这款在阅兵中首次亮相的高超音速远程导弹,具有颠覆性作战能力。
“惊雷-1”属于双锥体战斗部的高超音速导弹,长度约10-12米,直径约1.5米。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估计在3000-5000公里,有些型号甚至可达7000公里。
空中发射平台让导弹获得了初始高度和速度优势。相比地面发射,同样射程的导弹可以做得更小更轻,或者同样大小的导弹可以获得更远的射程。这正是“惊雷-1”能够实现超远射程的技术关键。
轰-6N与“惊雷-1”导弹的组合带来了革命性的作战模式。传统轰炸机需要冒险突入敌方防空火力网,但轰-6N的“战略”定位,体现在其独有的核常兼备打击能力。
搭载“惊雷-1”导弹的轰-6N机群可依托其8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在敌方防空识别区外甚至国际空域发起攻击。这种作战模式带来三大优势:
将导弹实际发射点前推2000-3000公里,使5000公里射程导弹产生7000-8000公里的等效打击效果。
全方位发射能力可针对敌方防空薄弱环节实施多轴向突防,据测算可使拦截成功率降低60%以上。
配合天基侦察系统,可实现“侦-打-评”闭环,从目标发现到打击完成仅需30-40分钟。
三、力量延伸,覆盖美国本土的打击能力
轰-6N与“惊雷-1”导弹的组合,最引人注目的战略价值在于能够覆盖美国本土。
美国军事网站“Defence-Blog”曾爆料,解放军的轰-6N轰炸机成功试射了空射型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这意味着中国的反舰作战能力从原来的陆基为主,一下子升级到空基,实现了大跨越。
卫星侦察显示,一架在太平洋上空巡逻的轰-6N,其打击范围可覆盖美国西海岸全部战略目标。配合“惊雷-1”导弹的7000公里射程,理论上从中国本土起飞的轰-6N经一次加油即可对美本土全境形成威慑。
这种“移动发射平台+超远程导弹”的组合,其战略价值已超越传统隐身轰炸机。它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冒险突破敌方防空网,就能够在安全距离外实施战略打击。
总之,轰-6N形成的不对称优势,可能正是中国对轰-20研发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原因之一。
9月3日,36架轰-6N挂载“惊雷-1”导弹飞过天安门广场。它们身后是指向星辰大海的东风-61洲际导弹和巨浪-3潜射导弹。
目前,中国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已经完成。轰-6N与“惊雷-1”组合形成的空基核威慑力量,让中国战略威慑能力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