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说现场:一句方言,把我笑进屏幕里
外媒发布会,长枪短炮,英语像连珠炮。辛芷蕾穿着礼服,腰板笔直,认真听半天,忽然眉头一皱,脑袋转向工作人员,一句纯东北味儿的“什么东西?”脱口而出。
弹幕瞬间刷屏:
“演我四六级现场!”
“姐,你把我的心里话说出了口音。”
那一刻,我隔着手机屏都松了口气:原来明星也跟我一个水平——听天书。
2. 再挖旧账:冰岛买咖啡,她张嘴就是“Can you speak Chinese?”
有人把她《花儿与少年》的片段也翻出来。冰天雪地,她进咖啡店,张嘴先问:“Can you speak Chinese?”
网友笑到打鸣:英语不够,直球来凑。
我却看得心里一暖:多真实,多不装。
我们多少人出国旅游,先在喉咙里预演十遍“Excuse me”,一开口还是“Can you speak Chinese?”
她替我们把尴尬演成了喜剧,也把“怕出丑”的我轻轻护了一下。
3. 英语差,就该红着脸藏起来?
我上学那阵,老师按成绩排座,英语差的孩子永远坐后三排。
答错一次,全班哄笑,那笑声像钉子,一钉就是整个学期。
于是我把“不会”吞进肚子,把“怕丢人”写在脸上,能不开口就不开口。
直到今天,公司开跨国会议,我依旧紧张得提前一晚失眠。
辛芷蕾那一句“什么东西?”像一根刺,把我憋了十几年的“怕”戳破了:
原来不会,也可以大方承认;
原来听不懂,也能先问一句“啥玩意儿?”
她没把自己包成“完美女神”,却让我不再讨厌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4. 东北话救场,救的不是她,是我
有人调侃:“东北人天生带梗。”
可我想说,东北话只是外壳,核心是“不装”。
她明明可以闭嘴,让经纪人救场,可她选了最本能的反应——困惑就皱眉,听不懂就问。
那一秒,我看到的不是“搞笑女艺人”,而是一个没被娱乐圈磨平棱角的真人。
我们太久活在滤镜里,朋友圈要精修,发言要政治正确,连哭都要找角度。
突然有人把“不完美”亮出来,反而像给胸口透了一口气:
行,我也可以用原声活着。
5. 给同样“英语瘸腿”的你,也给我自己
明天也许还是会有全英文会议,我还是会手心出汗;
出国旅游,依旧要提前背几句“How much”;
但辛芷蕾给了我一个“软启动”:
实在听不懂,就先来一句:“I’m sorry, could you repeat that?”
再不行,加个笑脸,也比装懂强。
语言只是工具,不是刑具。
我们敢开口,就已经比沉默进步了一大截。
6. 最后,唠点掏心窝子的
谢谢你,辛芷蕾。
你让我知道,女明星也会卡壳;
更让我明白,卡壳并不妨碍她发光。
那我还怕啥?
下次轮到我,我就先深吸一口气,把背挺直,像辛芷蕾一样,大方皱个眉,然后说一句:
“不好意思,我没听懂,能再说一遍吗?”
说完,我可能会脸红三秒,但心里踏实一晚上。
结尾
一句“啥玩意儿”炸出的不是笑点,是千万个“怕出丑”的我们。
愿我们都能把“不会”说出口,再把“学会了”留给自己。
那时候,我们也能像辛芷蕾一样,把尴尬留在现场,把轻松带回家。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