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年龄永远都是错的。
我今天刷到一个帖子,道教协会招聘,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我说真的,它要是限八字、命格之类的,我都觉得挺正常,可它限制年龄,真的太容易让人“道心破碎”了。
你说这个不招35岁以上的风气到底从哪来的?我真去搜了一下,源头其实是1994年,那时有个《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里面第一次明确要求报考者年龄要在35岁以下。但这个规定在当时是有特殊时代背景的,要培养干部晋升,需要时间,所以才给年龄画了条线。可后面一堆名企跟着这么做是什么意思啊?难道你们招一堆小年轻,真打算培养他们去坐董事长、总经理的位置?
而且我还发现,年龄歧视这事儿,国外职场也有。我认真搜了搜,比如说瑞士,他们正儿八经做了个调研,情况很不乐观。调研发现只有16%的雇主明确表示愿意招聘6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员工,人家职场大龄歧视指的是65岁以上。
之前还有个例子,66岁的“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也公开抱怨过年龄歧视。他说HR和他面试时表示,一般不招他这个年龄的程序员,考虑到他情况特殊才特别考虑。
那一瞬间我都不知道该不该骂那家公司了,只能反思,觉得自己之前对老外的刻板印象太深刻了。谁说老外松弛不爱上班呢?你看他们60多岁了,不想着退休,还在呼吁职场平等。
反过来,职场上年轻人总归很受欢迎吧?也没有。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年轻人在职场中受到的歧视比中老年员工更严重。因为大家会预判,觉得他们太年轻,没有经验,办事不牢靠。感情作为一个打工人,最坏的年纪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反正每一天都是错的。
其实这问题也不是无解。按照经济学规律,不同行业特征天然对不同年龄段有偏好。比如说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业,确实更喜欢年轻人。
就像富士康,不怎么要求技能和经验,培训一下就能上手,只需要考虑身体够不够好,能不能站满8小时拧螺丝。但一些技术密集型的中高端产业就不一样,它们更需要经验和知识的累积。比如说一些高科技产业,关键岗位起步要求就是博士,总不能要求博士25岁就毕业吧?
所以理想状态是,随着打工人经验累积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家都能在不同阶段找到适合自己新状态的工作岗位。现在很多老板就像进了围城,用年轻人嫌弃人家经验不够,用中年人又嫌弃人家工资要得高。可打工人又有什么错呢?每个人都会经历青年、中年和老年,哪有哪个年龄段就一定更好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