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马克龙在巴黎峰会结束后高调宣布,26个国家已承诺为乌克兰提供战后安全保障,其中包括一支陆海空国际部队。
然而就在他慷慨陈词之际,多个欧洲国家立即表态拒绝派兵,就连美国也未能给出明确承诺,这场突如其来的“派兵宣言”让欧洲内部的分歧再次暴露在世人面前。
而点燃导火索的,正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振臂一呼,提议欧洲应该直接派遣军队,下场支援乌克兰。
不仅如此,他还呼吁在座的各位,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参与这次军事行动,这番话背后的算盘,或许是为了向特朗普展示欧洲的决心,逼他做出更多承诺。
可话音未落,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当场就炸了,她怒不可遏,毫不留情地向马克龙开火,言语间充满了质问:“你凭什么代表整个欧洲决定出兵?你的脸怎么这么大?”
梅洛尼的愤怒并非毫无来由的情绪宣泄,她抛出了一连串冰冷的现实问题:俄军摆在那儿的兵力大约有130万,欧洲能凑出多少人去填这个坑?
一旦欧洲士兵出现伤亡,那不是把整个北约都拖下水吗?她觉得,如果真到了非动武不可的地步,那还不如干脆启动北约的相关条款,让大家按规矩办事,而不是听他法国一家在这儿发号施令。
这一吵,直接让会议议程彻底跑偏。欧洲领导人们也顾不上去想怎么对付特朗普了,纷纷开始站队,辩论是该支持马克龙的激进,还是梅洛尼的务实,有观点甚至认为,特朗普估计在旁边看得乐开了花,索性推迟介入,就让这帮欧洲人自己吵去吧。
访美行程结束后,梅洛尼倒是暂时选择了沉默,可她身后的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却接过了话筒,对着马克龙足足输出了一个多星期,萨尔维尼毫不客气地指责马克龙关于派兵的言论是“不可接受且不负责任的”。
他甚至公开嘲讽说,马克龙要是真那么想打,不如自己戴上头盔、穿好防弹衣,扛着枪去前线冲锋。
这场持续的舆论炮轰,搞得法国政府脸上无光,最后不得不召见了意大利驻法大使埃马努埃拉·达莱桑德罗,表达强烈不满,现在回看,梅洛尼最初在白宫的那番批评,跟后来这些比起来,真的已经算温和了。
就在大家以为这事儿会随着时间慢慢平息时,马克龙又搞出了一个大新闻。9月4日,他突然对外宣布,已经有26个欧洲国家决定向乌克兰派兵了。
这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不过他很快又澄清,说这些部队主要任务不是直接参战,而是去承担战后的维和工作。至于具体派什么兵种、去多少人,都还没最后敲定。
此举在一些评论看来,简直是把自己的脸又伸了出去,很可能再次陷入尴尬境地,沦为国际舞台上的“小丑”。
那么,马克龙为何如此执着?这背后,既有法国传承已久的大国雄心,也有他个人面临的现实政治困境。
法国在欧洲的地位相当独特。它是欧洲主要国家里,唯一一个没有美国驻军,还保留着独立工业生产链的大国。从戴高乐时代起,“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个理念就深植于法兰西的血脉之中。
法国一直梦想着欧洲能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自主地参与国际事务,这也是当初创建欧盟的初衷之一。
可现实呢?如今的欧盟,在很多人眼里,更像是美国的“韭菜田”和附庸。俄乌战争打到现在,欧盟出钱又出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果好处全让美国捞走了。更让法国无法接受的是,在关乎欧洲切身利益的俄乌谈判桌上,欧盟甚至连个上桌的资格都没有。
马克龙或许正是想利用欧洲各国对美国这种做法的普遍不满,借机组建一支多国部队。这支部队参不参战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要摆出一个姿态,向美俄双方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欧洲要求在未来的谈判中拥有一席之地。如果被欺负到这个份上连吭都不敢吭一声,那以后只会被人更加轻视。
当然,安全上的考量也是实实在在的。乌克兰要是彻底崩溃,谁能保证俄罗斯不会继续向西扩张?1994年,乌克兰信任了承诺,放弃了核武器,结果换来了今天的困境,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乌克兰的失败,只会让欧洲更加依赖美国,被进一步剥削。所以,哪怕只是“装出”一副要组织军队支援乌克兰的样子,也是有其战略必要性的。
除此之外,马克龙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近期的国内支持率持续低迷。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让整个欧洲经济普遍萧条,民众日子过得紧巴巴。
为了应对财政压力,马克龙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裁减了公务员编制,直接点燃了法国国内的怒火,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几乎从未间断。
2024年,法国甚至出现了总理四次更换的罕见政局动荡。在内政搞得一团糟的情况下,通过在外交上展现强硬,转移国内矛盾,或许也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
马克龙的愿景宏大,但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上,却布满了荆棘。他组建欧洲联军的提议,面临着来自国际、欧洲内部和法国自身的多重挑战,让他的领导力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步履维艰。
首先,国际大环境就不允许。美国作为北约无可争议的主导者,特朗普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向俄乌派遣军队,更不会允许欧盟真正摆脱自己的控制。
俄罗斯方面也划下了红线,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西方国家在乌克兰驻军。就连被视为美国在欧洲代理人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其家人持有美国绿卡),也大概率不会支持马克龙的计划。
欧洲内部根本就不是铁板一块。要组建一支26国的联军,难度堪比登天。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冲突,欧洲多国早已疲惫不堪,反对进一步支援乌克兰的呼声日益高涨。意大利正副总理的持续批评,就是这种反对情绪最直接的体现。
即便是一些愿意出力的国家,也各有各的算盘。比如德国,虽然已经向立陶宛派驻了军队,但未必会完全听从法国的指挥。
而像波兰这样的国家,可能更倾向于直接绕过巴黎,去寻求华盛顿的支持。欧洲各国“心不齐”的现实,让马克龙的号召力显得格外苍白,除非戴高乐复生,否则谁能有这个本事?
最后,法国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法国是俄罗斯能源的重要依赖国,俄乌战争后,国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政府的财政赤字持续攀升。
更要命的是,根据与美国达成的一项贸易协议,欧盟未来三年需要向美国购买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并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协议里还包括15%的关税增额。这笔交易已经在法国国内引发了强烈不满。
有评论就尖锐地质疑,在美国都不派兵的情况下,马克龙为何如此强硬?难道他以为法国家里有“金山”吗?可以预见,他派兵的提议,也必将遭到法国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
说到底,马克龙面临一个核心的信任考验:他能说服其他欧洲国家相信,追随法国就能实现独立自主,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吗?当美国的压力真的来临时,法国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挺身而出,成为欧洲的守护者?从目前的情况看,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马克龙试图通过军事介入乌克兰来提升欧洲自主地位的努力,本质上是对欧洲未来走向的一次大胆赌博。这次尝试不仅撕开了欧洲内部的分裂,更暴露了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和法国自身困境面前的无力感。在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下,欧洲想要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恐怕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注定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