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坡
今天在来星巴克的路上,和往常一样,脑子里在思索一些缥缈无用的事情,突然蹦出一个比喻——榫卯。对,就是它,榫卯。一个钉子没有,但是各个部件卡得死死的,千年不坏。
不要轻视比喻。我们习惯了一种比喻,可能会进入一个终生难破的牢笼。识破一种隐喻,或者发现一种新的比喻,整个生活就可能豁然开朗。
有本书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 和哲学家 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 在 1980 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它的核心思想是:隐喻不仅仅是文学修辞,而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基本方式。我们用什么方式说话和思考,就可能打开怎样的世界。
我发现,很多让我们头疼不已的事情,都是一个榫卯结构,一拽这里,那里跟着动,转来转去,其实纹丝不动。
现代人也并不比古代人、原始人自由、高明多少。现代人普遍拥有的那种骄傲感,正是系统让我们拥有的,最终是为了驱动系统自身的运转。
我们举个人畜无害的例子,但可以自行应用到其他领域。
想象一个年轻人,深夜刷手机时,算法推送到“某明星同款包,今晚直播间有折扣+分期免息”。主播说“这不只是包,这是气场、是你对生活的态度”。她想到同事背过类似的款,自己一直没买,顿时焦虑;点开购买,一瞬间释然。
上面这段是AI帮我生成的例子,不代表本账号对女性的态度。也可以把性别换成男,物品换成汽车。
就这么简简单单一个“种草-拔草”链条,背后就有一套复杂的“制度-文化-人心”相互咬合的榫卯结构。
制度层面
生产与营销制度:全球化的生产链能不断制造新品,广告、公关、算法推送构成了“制度化的欲望制造机”。
金融与支付制度:信用卡、分期付款、花呗、白条等工具,把“立刻拥有”制度化。
平台规则: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带货的流量机制,让“种草”高效扩散。
文化层面
身份叙事:买什么 = 是什么。手机、包、车不只是工具,而是社会地位的符号。
潮流叙事:不跟风就“落伍”;最新款式和“限定版”被赋予稀缺价值。
愉悦叙事:消费等同于“犒劳自己”“爱自己”,买单不再是浪费,而是自我关怀。
人心层面
即时满足的快感:大脑会因“买到手”的瞬间释放多巴胺,形成习惯循环。
比较焦虑:朋友圈、博主、KOL的展示让人产生“别人都有,我没有就差劲”的落差感。
身份焦虑:尤其年轻人,常通过消费来寻找归属感与认可。
汇总起来:制度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制造需求并立刻满足的环境。文化把消费变成正当的价值追求,让“买”不再是满足需要,而是通往意义。人心在渴望、焦虑、攀比中,主动配合了消费主义的逻辑。
假如你在抵抗消费主义的时候想的是“我这是在给资本家送钱”,那么这个事情就简单多了。但经过每天的耳濡目染,你在想买一个东西的时候,想的是“我要对自己好一点”。所以抵抗变成了“内战”,我的一部分要反抗另外一部分。
“我要让自己开心,可我又不想让自己开心,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想着想着你就迷糊了,算了算了,又没多少钱,买了算了。
从来不会为汽车、包、手机浪费心情的朋友也不要着急骄傲。房子呢?教育呢?也没有,好,那旅游呢?勇闯天涯呢?特立独行呢?是的,特立独行也可能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欲望。反过来,我们买一些昂贵的东西,可能也真的是物超所值的必需品。
什么,这些你都不想?那你该不会想解放全人类吧。那就更麻烦了。
再用“榫卯”解释一个,印度的种姓制度。我们最难理解的就是,低种姓的人为什么不反抗?身体不反抗也就罢了,思想也不反抗。可是假如你进入低种姓个体的微观世界,就会发现,顺应规则才是最舒服的,哪怕顺应的是压制自己的规则。
他们是这样把不公平解释为“理应如此”“只能如此”的:业报观念认为,一个人的出身是前世决定的,今世“守本分”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守本分”才能积德,为来世铺路。
长期处于无力处境的人,容易借“世界终会公正”的解释来减少心理痛苦;一旦跨“禁线”遭报复,会反过来强化“看,规矩是对的”的自证。
印度并不是只有几个大种姓,而是有无数的亚种姓,这些细分的亚种姓给每个人分配了十分具体的位置、生活方式、价值系统。只有在本群体内,才能获得尊严互助与婚丧等支持,离开框架就只能形单影只。
所以很多低种姓的人,虽然不满自身的处境,也只能“模仿式上升”。选择在框架内“向上学”,模仿高种姓的生活方式来换取微小的地位改观,而非推翻整套制度。
我绝不是要嘲笑印度,只是拿来应用一下我自己的比喻。
我今天想要“销售”给大家的,就是这个看不见的“榫卯”。我想说的,人的身份、欲望、上升渠道乃至做梦的方式,很多时候都是从外部灌输进来的。
需要说明的是,“制度-文化-人心”这个链条不是单向的,它应该是个三角形,任意两点之间都是双向箭头。
那么我是在原有的“榫卯”里头,还是在外头呢?我自己交代吧,我认为我还是在里头。我还远不是一个“觉悟者”,顶多算一个“愿意多想一步”的俗人。
但我觉得“榫卯”这个比喻还是挺好的。榫卯的特点就是不用钉子,假如有钉子,拆起来还简单一点。
从最实用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认识到自身被安放在自己无法做主的游戏里,那么当游戏玩不下去的时候至少可以放自己一马。卷不动,不是你的错。而是系统在拿你试错。
Think different关键时刻可以救命。而different不是你想d就d的。当你在一个游戏里的时候,随时要想一想,是不是世界上还有别的游戏?哪怕现在没有,是不是还可能发明出其他游戏?
人并不总是能认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因为“认识”本身是可以被塑造的。哪怕我们知道了这一点,依然会有上头的时候。
学历史对我们凡人最大的帮助就是这个了,不要太入戏,往里看,多想想自己。
继续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