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个农村老汉想摸军博里的发电机,被工作人员制止。
老汉突然痛哭流涕,说出一句震惊全场的话:"这是我背回来的!"
军博里的意外相遇
北京的春天还有些寒意,1976年,78岁的谢宝金拄着拐杖,在侄子搀扶下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老人来北京看病,肺结核折磨他多年,咳嗽声时常撕裂夜晚的安静。医生说病情稳定了,可以出院,侄子问他想去哪里看看,老人想了想,说想去军博。
这不是普通的参观。
谢宝金步履蹒跚地走过一个个展柜,眼神专注得有些异样。那些展品对别人来说是历史文物,对他来说是青春记忆。
走到一台手摇发电机前,老人停下了脚步。
展柜里的发电机锈迹斑斑,六脚支撑的铁皮架已经变了颜色。军绿色的发电箱安静地躺在铁架中央,木质手摇手柄被磨得光滑发亮。说明牌上写着:长征时期手摇发电机。
谢宝金盯着它看了很久,突然,老人颤抖着伸出手,想要触摸那台发电机。
"同志,这是珍贵文物,不能碰!"工作人员立即上前制止。
老人的手停在半空中,眼泪开始往下流。
"这台发电机是我背着它从中央苏区走到延安的。"老人的声音哽咽了,"它就像我的儿子一样亲啊!"
说完,他扑在展台上,痛哭失声。工作人员愣住了,一个农村老汉,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陪同的人员悄悄告诉工作人员:"他就是那个背着发电机走过长征的老红军。"
工作人员肃然起敬,向这位老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一个矿工的选择
时间回到1932年,江西于都,铁山垅钨矿。
34岁的谢宝金正在矿井里挥汗如雨,他身高接近1.9米,在那个营养不良的年代,简直是巨人般的存在,300斤的东西,他能轻松挑起来。
谢宝金7岁就开始给地主放牛,12岁到18岁,一直在地主家干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知道什么叫生存。
矿上的活又脏又累,谢宝金从来不抱怨,力气大,干活快,很快就成了矿上的骨干。
毛泽民注意到了这个大个子工人。
那天下午,毛泽民把谢宝金叫到办公室,"小谢,你愿意参加红军吗?"
谢宝金愣了一下,参加红军?这个从小就梦想改变命运的农村汉子,心脏开始快速跳动。
"我愿意!"谢宝金的回答干脆利落。
就这样,谢宝金成了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的一名战士,分配给他的任务很特殊,保护一台手摇发电机。
"老谢,这台机器很重要。"上级对他说,"它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耳朵'和'眼睛',没有它我们打不了胜仗"。
谢宝金拍着胸脯保证:"首长,我一定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它!"
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句话会伴随他走过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
生死与共的长征路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了。
中革军委只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发电机,为了保护这些设备,组织派出了128人的加强连。
那台手摇发电机重68公斤,平时需要8个人轮流抬着走,谢宝金是其中力气最大的一个。
长征的残酷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前有堵敌,后有追兵,头顶还有轰炸机,128个人的队伍在战火中不断减员。湘江一战,队伍损失惨重,翻越老山界时,又有战友永远留在了山上。
谢宝金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眼睛都红了。
"就算剩下我一个人,也要背着它走到底!"这句话成了他的信念。
到了草地边缘,128人的加强连只剩下3个人,谢宝金是其中之一。
过草地是生死考验,一脚踩空就可能陷入沼泽,永远出不来,背着68公斤的发电机过草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谢宝金想出了办法,他砍来黄竹,扎成简易的竹排,把发电机放在竹排上,自己在前面拖着走。
每一步都要小心试探,脚下是看不见底的沼泽,身后是沉重的发电机,谢宝金像保护婴儿一样,一点点把竹排拖过草地。
爬雪山时,情况更加困难,山路狭窄陡峭,多人无法并行抬发电机。
"你们把它抬到我肩上,我一个人扛过去!"谢宝金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在海拔几千米的雪山上,谢宝金扛着68公斤的发电机,一步步向上攀登。缺氧让他头晕目眩,重量压得他肩膀生疼,每走一步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极限挑战。
1935年10月,当谢宝金把发电机完好无损地背到延安时,128人的队伍只剩下他一个人。
在延安的庆祝大会上,毛主席当着3万人的面称赞他:"长征路上,不少红军战士把东西给弄丢了,而谢宝金一样不少,他是一个长征模范。"
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延安时期,谢宝金被任命为生活合作社主任,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安排他到北京总参工作,负责管理金库。
1952年,谢宝金主动申请回到家乡。
"我文化水平低,担不起这么重要的工作。"他对上级说得很诚恳。
回到于都县岭背镇,谢宝金被安排到供销社当收购员,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24年,直到76岁退休。
收购员的工作琐碎而辛苦,评定生猪等级,收购废品,削牛皮。夏天的时候,牛皮臭气熏天,别人都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谢宝金照样埋头苦干。
供销社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很考验人,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矛盾。有人想多卖几个钱,有人想少交点税,谢宝金都得一一应对。
乡亲们都知道他是老红军,有人想走后门,谢宝金的弟弟养了一头猪,过秤时少了半斤,谢宝金毫不犹豫地定为二等。
"亲戚们都来求情,好话说尽也没用。"乡亲们背地里叫他'谢半斤'。
这个外号听起来有些刻薄,其实是对他公正无私的认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已经很难得了。
原则就是原则,谢宝金从不松口。
1976年,应老战友邀请,谢宝金带着侄子去北京。住在招待所时,侄子看到地上铺的地毯又厚又软,想起叔叔睡的稻草床,就想带一块回去给叔叔用。
工作人员听说缘由,很感动,痛快地答应了。
谢宝金知道后勃然大怒:"谁让你们拿公家东西?占公家便宜是什么性质?"
两个侄子被训得脸红耳赤,只好把地毯退回去,谢宝金还向工作人员诚恳道歉。
就在这次北京之行,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当谢宝金在军博看到那台发电机时,40多年的岁月瞬间倒流。草地、雪山、战友的面孔,一切都历历在目,那一刻,他不是参观者,而是归来的老兵。
1984年,谢宝金在家乡去世,享年86岁。
那台发电机至今还静静躺在军博的展柜里,锈迹斑斑的外表下,承载着一个普通人对信仰的坚守。
谢宝金用一生证明了什么叫初心不改。从长征路上的钢铁战士,到供销社里的"谢半斤",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那份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这或许才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英雄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本分、永不变心的普通人。
参考资料:
于都县政府网站《长征模范谢宝金》(2021年5月31日)
中国新闻网《长征故事|140斤重的发电机,是如何走完长征的?》(2024年10月16日)
人民网党史频道《老红军谢宝金——背着68公斤重发电机奔赴延安》(2019年8月9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