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杨姐,58岁。她平时身体倍儿棒,一年到头几乎没跑过医院,家庭聚餐总是抢着做菜,跑前跑后还帮着带孙子。邻居都夸她精神头好,压根没人觉得她会出毛病。可在去年的一次体检里,肺部CT意外扫出个5厘米的结节。最要命的,是她一点典型的咳嗽、胸闷都没有。后面一家人愣是没反应过来,等到确诊已经是中晚期肺癌。大家都惊呆了:没有明显症状,这癌症怎么就悄无声息地盯上了她呢?
其实,不止杨姐一个人在遭遇“无症状肺癌”。最近,“无症状肺癌”这个词蹿上了网络热搜。评论区里不少都是这种经历:“我爸平常不咳嗽,查出来直接就晚期”“自己总觉得身体倍儿棒,在公司体检就被查出问题”。很多人以为,没咳嗽没痰,甚至气短都没有,这病离自己很远。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无症状”型肺癌,还真不是个案。统计数据显示,超过15%的肺癌患者在发现时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一查就已经进展到了三期甚至四期。
那到底什么叫“无症状肺癌”?有什么提醒信号是我们肉眼可见、但容易忽略的?医生说,有几种细微变化,特别容易被大意的人耽误,真得警惕。
换个角度看“无症状肺癌”:到底有多隐蔽
说到肺癌,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典型画面,肯定有:持续咳嗽、胸痛、咯血、呼吸急促这些老毛病。可“无症状肺癌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没啥动静,等发现时常常晚一步”。
医学上其实早就有这样的警告。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中国肺癌新发病例超过82万例,大约三分之一是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的。也就是说,走进医院查出恶性结节的那些人,有很大比例压根没觉得自己身体出了事。
原因在哪?一方面,肺组织结构特殊。早期的肺癌只要不影响大气道或者神经,基本不会有特别的感觉。等肿瘤长得大了,或者已经转移,才会因为气道受压、胸膜受刺激,有咳嗽、胸闷、疼痛等不舒服。另一方面,现代人多动少体检,锻炼量不大,稍微呼吸没那么顺畅也容易当成累了、上火了,错过了早发现的窗口期。
所以,无症状≠无风险,别觉得“没咳嗽”就等于“绝对没事”。医生强调,尤其是这几类人,真的很容易成为“隐形”的高危人群:45岁以上有吸烟史的人;长期二手烟、厨房油烟暴露;有肿瘤家族史有慢性肺部疾病背景,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
觉得自己身体向来结实,但满足了几个“高危项”,体检真不能偷懒。
无症状≠无信号,这5个小变化务必要留意
有时候,早期肺癌的确不咳嗽、不咳痰,但其实身体在“无声”中已经给了我们提醒。医生们总结出5个常被忽略信号,一定别等症状明显了再着急。
1. 久治不愈的低烧或者反复感冒身体老是低烧不退,或者感冒好得特别慢,特别是没有找出的细菌或病毒感染。有研究显示,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出现过反复“无名低烧”,持续数周甚至更久。
2. 呼吸浅短、轻微气促本来上四楼没觉得累,这两个月突然爬一层楼就喘,只觉得“年纪大一点了”。其实,早期肿瘤长在肺部某些区域,可能会影响肺通气效率,气短的不适感,容易被忽视。
3. 体重无意识下降没有特意节食,饮食生活也一如既往,突然莫名就瘦了5斤、8斤,尤其是中老年群体。这种原因不明的消瘦,是肿瘤代谢异常的一个危险信号。
4. 声音嘶哑或嗓子干痒肿瘤如果靠近喉返神经,可能会引起声音轻微沙哑。有些人当成“小咽炎”,其实那是肺部异常压迫的表现。
5. 肩背部不明原因疼痛少数肺癌生长在上肺部,会波及到肩膀神经甚至上肢,有类似肩周炎的疼痛感,而且持续数周不缓解。数据表明,近8%的早期肺癌患者就出现过“莫名其妙”肩背痛。
别把这些小变化当成无关紧要,也别觉得“自己心理因素”,更别只靠网络自查。偶尔出现一次不算啥,频繁、持续的变化真得去医院查查胸部CT。
怎样才能早发现?医生建议从这3件事做起
无症状肺癌让人防不胜防,但只要做到这三点,其实能大大降低“被偷袭”的概率。
定期做胸部CT或低剂量螺旋CT专家建议,45岁以上、吸烟史10年以上、家族有肿瘤史的人,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胸部CT。和普通胸片相比,这种检查对早期微小结节的检出率高出将近40%,真正能做到“防患未然”。女生即便从不抽烟,但厨房重油烟曝光的小伙伴也建议加做。
不要忽略定向体检体检别只顾着查血糖、肝功能。中老年体检一定要加上胸部CT、肿瘤标志物筛查项目。专业数据显示,大部分无症状肺癌的确诊都依赖于“非偶然体检发现”。
养成识别信号的习惯以上提到的那些异常信号,平时多关注自己身体的“小波动”,及时记录变化,无论大病小病都能早点发现苗头。
其实健康防线从来都不是“等感觉严重了才行动”,而是把“定期筛查+异常信号早感知”当成日常习惯。
健康,是每天一点小改变积累起来的。肺癌虽然可怕,但定期体检、识别异常真的能救命。每个人都不是铁打的,别再把“年轻、没症状”当护身符。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的家人近期出现了文中这些不易觉察的小信号,务必别硬挺着拖延,要及时去当地正规医院查清楚,到底是普通炎症、慢性病,还是需要多加警惕的恶性问题。如果发现及时,很多早期肺癌其实都有治愈的可能性,千万别被“无症状”这层伪装骗了。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