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电影,很多人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些演员脸蛋圆圆的,眼睛亮堂堂的,身上还带着一股子接地气的劲。那时候的电影厂选人可不像现在这么花里胡哨,基本上就盯着三个硬指标:脸得圆,眼睛得大,还有一样东西现在基本看不到了,那就是演员得有劳动人民的味道。
先说圆脸这个标准。那时候物质短缺,温饱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一张圆润的脸在人们眼里就等于福气满满。电影厂的导演们选演员时,总喜欢找那些脸型饱满的,尤其是女演员。
1979年她又主演了《小花》,拿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那时候的她年纪小,但圆脸让她看起来活力十足。李秀明和张瑜也在谢晋的《春苗》里露面,李秀明1954年出生在天津,1975年被选中,张瑜比她小点,两人脸型都圆实,演乡村角色特别合适。李秀明后来还拍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瑜1980年演了《庐山恋》。
圆脸的标准普及开来,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审美偏好富态脸型。物质条件有限,人们希望通过银幕看到健康、饱满的形象,这比瘦削的脸更能激发积极情绪。男演员也受影响,虽然没女演员那么严格,但像李铁军1973年从73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演《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脸型就匀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