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判决书,让特朗普的关税大棋突然停摆。
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正式宣判特朗普政府大部分全球关税政策违法。
这份长达数百页的判决书直指要害:总统没有权力绕过国会,单凭一纸行政令就对全世界加征关税。
特朗普当天就在社交媒体上怒吼,坚称"所有关税仍然有效",并宣布将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
9月3日,白宫兑现承诺,正式向最高法院提交上诉申请,从地方法院到巡回法院,再到如今的最高法院,这场关税大战的法律较量正在美国司法体系的最高层级上演最后决战。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这份判决书来得并不突然,早在今年5月,这场法律风暴就已经开始酝酿。
5月28日,位于纽约的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率先开火,裁定特朗普政府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多国加征关税的行政令属于越权行为,是非法的,并禁止执行相关行政令。
这个裁决让白宫措手不及,特朗普政府立即提起上诉,并要求暂停执行下级法院的禁令。
5月29日,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暂时批准了白宫的请求,让关税政策得以继续执行,但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经过几个月的审理,8月29日的最终判决彻底打破了特朗普的如意算盘。
法院的判决逻辑很直接,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关税就是税收,而税收的权力只能归国会所有。
总统确实拥有一些"紧急状态"的权力,比如冻结敌国资产、制裁恐怖组织,但这些权力本来就是针对小范围、特殊对象的,不是用来对数千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关税的工具。
判决书中写道:《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赋予总统重大权力,使其能够针对宣布的国家紧急状态采取一系列行动,但这些行动均未明确包括征收关税、税费或类似课税的权力。
法院特别指出,这部法律中甚至没有出现过"关税"一词,也没有出现"税收"等同义词。
这场法律争议的起因,要追溯到一家名为VOS Selections的小公司,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由父女二人经营的小型葡萄酒进口公司。
当特朗普的关税大刀砍向全球商品时,这家小公司没有选择默默承受,而是决定对簿公堂。
正是这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企业,成为了挑战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主要原告,最终促成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法院裁决。
特朗普对这个判决的反应可以用"暴怒"来形容,8月29日当天,他就在社交媒体上连发多条消息,坚称"所有关税仍然有效",并表示如果关税被取消,"将会给美国带来彻底的灾难"。
他还预测,没有这些关税保护,中国、墨西哥、越南等国家将"疯狂倾销",美国产业将"撑不住",美国经济将"像个破洞水桶一样漏到底"。
白宫的法律团队立即行动起来,9月3日,美国司法部正式向最高法院提交上诉申请,要求推翻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同时白宫还在制定备用方案,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团队正在考虑动用《1974年贸易法》的相关条款,通过不同的法律途径继续征收关税。
这份备用计划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考虑动用《1974年贸易法》第122条款,对全球大范围征收最高15%的关税,限期150天,以解决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失衡"问题;第二步是在这150天内针对每个主要贸易伙伴,依据该法律的第301条款制定个性化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的这次裁决并非完全推翻了所有关税措施,特朗普政府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实施的钢铝关税、汽车关税并不受此裁决影响。
法院还给了一个缓冲期,相关关税措施可以继续执行至10月14日,为政府向最高法院上诉留出时间。
加拿大外交部表态称"这是美国内部事务",欧洲议会一名议员表示"我们尊重美国法院判断",连日本都保持沉默,这种集体观望的态度,与此前被特朗普征收高关税时的愤怒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国家其实对美国法院"打回原形"乐见其成,毕竟此前被高关税压得喘不过气的日子,让各国都憋了一肚子火。
从数字上看,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关税规模确实惊人,据统计,虽然特朗普第一届政府对约38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征收了关税,但预计到2025年4月,他的第二届政府征收的关税总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
其中对中国的关税已经提高至145%,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大多数商品征收25%的关税。
美国国内企业界对这场法律争议的态度也很复杂。
一些依赖进口原料的制造商原本靠关税保护自己不被国外产品冲击,现在担心一旦关税被撤销,价格战会立即来临,但另一些企业则早就对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感到厌倦,甚至开始准备退税申请。
金融市场对这一系列事件的反应更加直接,2025年3月成为美国股市自2022年12月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超过5%,纳斯达克指数当季下跌超过10%,投资者显然对关税政策的朝令夕改感到不安。
最高法院会如何裁决这个案件,目前还无人能够预测。
有报道称,最高法院可能会受理这一案件,并可能在2026年夏天做出最终裁决,在此之前,美国国内围绕关税政策的司法争议与意见分歧仍将给国际贸易带来极大不确定性。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这场争议实际上触及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总统权力的边界在哪里?几
十年来,美国总统越来越倾向于用"紧急状态"、"国家安全"等理由来绕过国会推行政策,从反恐到能源,从技术制裁到贸易壁垒,都踩在这个灰色地带上,法院这次明确表达了一个原则:总统不可以随便把"紧急授权"变成"永久规则"。
不少法律界人士已经开始呼吁国会重新修改《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把授权范围讲清楚,把"可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写明白。
如果这个趋势成真,那么以后美国总统要想靠一个人签字就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场从小酒商对抗到最高法院的法律大战,将成为美国贸易政策史上的重要节点。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它都已经证明了法律制衡的力量,也为全球贸易体系注入了更多确定性的希望。
制度的力量正在发挥作用,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好消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