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试乘中国高铁后,佩泽希齐扬下定决心,伊朗铁路都想交给中国修

0
分享至

2025年9月,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中国高铁车厢内的一张照片刷爆中东主流媒体。“全球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中国高铁安全运营记录位居世界第一。”这是国际铁路联盟(UIC)刚刚发布的权威数据。短短几年间,中国高铁凭借技术、规模、运营、成本等多项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受信任的铁路合作伙伴。伊朗,这个被制裁多年、交通网落后的石油大国,正被中国高铁的速度和效率彻底改变。



体验高铁,伊朗总统的“心动时刻”

佩泽希齐扬访华期间,正值上合组织峰会与九三阅兵前后。各国元首需要从天津至北京转场。不同于普京总统的专车,大多数国家领导人都选择体验中国高铁。佩泽希齐扬亲自感受了“复兴号”的加速与平稳。当列车以每小时350公里飞驰时,他身边的中国工程师详细介绍着信号系统、轨道板、抗震设计和乘客舒适度。对伊朗总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新鲜感”,更是直面现实的触动。

过去几年,伊朗铁路的日常运营困境早已成为政府头疼的难题。德黑兰—马什哈德这条宗教与经济并重的黄金干线,横跨伊朗东西,年均数百万旅客。但60公里的最高时速、动辄12小时的车程,以及农产品在运输途中严重损耗,都让佩泽希齐扬深感无力。越来越多的朝圣者深夜抵达,农民因水果腐烂被迫低价甩卖,伊朗每年由此损失数亿美元。



高铁体验后,佩泽希齐扬下定决心,要让伊朗铁路实现全国互联,并将这一巨大工程交给中国来做。这不仅源自技术层面的信任,更是对中国高铁全产业链能力的认可。伊朗总统随后在与中方高层会谈时,明确提出希望中国帮助伊朗实现铁路现代化,对中国高铁的技术与管理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制裁困局下的“生死选题”

伊朗的交通网络之所以落后,与长期遭受美西方制裁密不可分。石油收入难以自由换汇,进口设备、引入新技术都被层层设限。伊朗曾计划到2025年3月底前新增840公里高速公路,试图将全国高速总里程从2000公里扩大到1万公里。但现实却很骨感——现有高速路中,有400公里属于“堵点”,山区单车道、桥梁老化、限重严重,大货车一过就堵上几个小时。



铁路问题更加棘手。除了德黑兰—马什哈德这条主干线,全国多条铁路老化严重,信号、轨道、机车均落后于国际水准。伊朗工程师甚至坦言,国内根本造不出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动车组。经济、技术、国际环境三重困境,让“要不要基建”成了伊朗政府的“生死选题”。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伊朗GDP增速徘徊在1.7%,失业率高达12%。交通不畅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最大桎梏。据伊朗交通部统计,如果全国铁路实现时速提升和互联,将直接带动3万人就业,每年可减少农产品损耗损失逾5亿美元。对于资源丰富但资金、技术短缺的伊朗来说,选择中国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活路”。



中国方案打破欧美“高价门槛”

面对伊朗的现实需求,中国的高铁合作方案具备全球独一无二的竞争力。纵观全球轨道交通市场,欧洲企业报价普遍比中国高出一半以上,且大多出于制裁压力不敢涉足伊朗。美国、日本等国则因政治立场避而远之。

中国提供的解决方案,包含了“石油换基建”、本币结算、优先采购当地建材等多元金融和产业扶持模式。2016年,中国曾为伊朗铁路项目设计低息贷款,但因制裁未果。2025年,中伊双方通过金砖银行和中国对外发展银行,探索以石油、矿产等资源作抵押,绕开美元结算体系。佩泽希齐扬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伊朗愿意以石油资源做长期担保,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中国高铁的“全链条打包”能力同样令伊朗政府安心。无论是抗高温、抗地震的轨道板,智能信号系统,还是后续的设备维护与本地化人才培训,中国都能一站式提供。印尼雅万高铁的稳定运营就是最直接的案例。伊朗高铁项目被寄予厚望,预计将成为中东地区第一个覆盖全国的现代化高铁网络。

高铁建设背后的巨大挑战

表面上看,伊朗高铁项目是一次双赢合作。但中伊双方都明白,这场超级基建工程充满挑战。项目体量巨大,涉及数十条线路和上千公里铁路。伊朗政府在与中国签署协议前,专门要求通过立法程序,保障石油等抵押物的法律效力,杜绝后续“朝令夕改”的风险。中方专家团队强调,必须吸取中国本土超大桥梁坍塌等事故经验,加强项目全流程安全管理。



伊朗国内舆论对这次合作普遍持欢迎态度,但也有部分声音担心大项目带来的财政压力和外部政治风险。佩泽希齐扬在伊朗议会演讲时,专门提到要确保项目透明、公开,防止腐败和管理失控。中国团队则反复论证项目的本地化带动效应,力求把就业、税收、产业链最大程度留在伊朗本土。

2025年9月伊朗《德黑兰时报》报道指出,伊朗高铁第一阶段将优先连通德黑兰、伊斯法罕、马什哈德三大枢纽城市,预计通车后旅客通行效率提升2.5倍。伊朗交通部预测,整个高铁互联项目建成后,国内主要城市间单程时间将缩短70%以上,农产品运输损耗降低六成,带动GDP增速提升0.5个百分点。



合作双赢,民生跃升

这场由高铁引发的合作,不只是“技术输出”那么简单。中国团队在设计方案时,优先采购伊朗本地钢筋、水泥、设备,带动相关制造业和就业岗位。交通现代化后,德黑兰及周边农民能当天将新鲜水果、蔬菜运到马什哈德市场,不再因运输损耗被迫贱卖。伊朗农产品价格改革、就业增收,成为民众最直接的获得感。

对中国来说,伊朗高铁项目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支点,也是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创新的重要试点。2025年9月,人民币在伊朗多个银行的结算份额占比已达13%,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金融、工程、制造、服务业多维度协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伊朗也在进口国机中车、信号设备、维保服务等方面实现了本土化合作,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中伊合作的底线

超大规模高铁项目从来不是“只靠一把火”。中国工程师在伊朗工地上,面对高温干旱、地震带、复杂地质结构,必须量身定制设计方案。佩泽希齐扬多次强调,必须将项目安全放在首位,绝不能重演国内外重大工程事故。中伊双方设立联合安全监管小组,对所有施工环节全流程监控,确保每一段线路、每一座桥梁的稳定可靠。



伊朗交通部披露,项目启动伊始,就引入区块链技术对物资采购、工程进度、资金流向进行全程透明化管理,最大限度防范腐败和风险。中国企业在伊朗的本地分支机构也全员参加安全生产培训。伊朗媒体频繁报道中国高铁工人冒酷暑作业,展现了中伊合作的真实一面。

参考资料:试乘中国高铁后,佩泽希齐扬下定决心,伊朗铁路都想交给中国修
2025-09-06 08:54·李剑2049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素年文史 incentive-icons
素年文史
用最视角,品读历史真相
4895文章数 59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