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午,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开幕,该研讨会是2025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重要活动之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文博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寻中华文明根脉。
裴李岗文化因1977年郑州新郑市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而命名,填补了仰韶文化以前中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聚落遗址、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粮食作物遗存……一系列考古发现将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时代清晰呈现在人们眼前。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我们郑州应该感到骄傲,对学术界的这个新认识是做了贡献的。裴李岗时代一方面衔接着农业的产生,一方面衔接者国家的产生,如果不把这个时代做一些深入的讨论的话,中国史前的历史就不完整。”
裴李岗时代已完成粟、水稻的驯化,出现了大量加工水平较高的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山东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靳桂云说,农业起源可能在1万年前后,但是真正定居下来种地是从裴李岗时代开始的:“裴李岗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可以说是整个世界上最早同时吃大米和小米的,我们叫稻粟混作,实际上是后面的仰韶文化甚至龙山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农业生产模式,这就是早期文明的一个基础。”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说,在同时期的诸多文化中,裴李岗文化分布范围最广,影响面最大,与周边地区文化发生了较多联系,从而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就是从裴李岗文化时候开始萌芽的。裴李岗文化向北影响到磁山文化,向西影响到白家文化,向南向东也有影响,由于裴李岗文化的纽带作用,使得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初步地交融联系成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对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据介绍,郑州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孕育了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5300年的仰韶中晚期文化、3600年的商代王城文化。
近年来,郑州以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点为抓手,推动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存专业委员会、商文化研究中心落户郑州,建设碳十四测年加速器实验室等一批考古实验室,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截至目前,郑州累计有16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记者:王妍斐
编辑: 张杭
统筹: 马松林、赵克、贾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