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农村,煤、电和气还未普及,全靠庄稼秸杆、山上蒿草、树枝来烧火做饭和取暖。在各种庄稼地里,玉米的秸秆当属主力,深受乡亲们青睐。
![]()
玉米秸秆的叶子洒干一点就着,可扯下引火,秆子粗实,晒透后硬挺,烧起来火力足。将它折成两段塞进灶膛,能烧一阵子,它不像麦秸那样蓬松,在说草还得喂牲畜呢“呼隆”一声便燃尽成灰,更比噼里啪啦的豆秸耐烧,做顿饭烧玉米秸杆能比别的柴火省不少。母亲左手拉着风箱,右手往灶下添柴,偶尔拿起炉钩在火里扒拉两下,待到厨房的玉米秸杆烧完,便扯起嗓子喊我去场里再抱几捆。
![]()
场,包产到户后,农户在各家门盘有各自的场。有些农户几户人家使用一个场。麦收时用来打、晒麦子,秋日堆放玉米秸杆。掰完玉米后,玉米秸杆被挆下捆成捆,接着装车拉到场里。为了尽快将鲜玉米秸杆晒干烧锅烧炕,人们将其立起斜放,互相支撑,堆成上面尖下面圆的锥形柴垛。柴垛在场上依次排开,像一顶顶扣在地上的帽子,是一道很有趣的风景线。这种晾晒方式,让柴垛中间留有不小的空间——这是孩子们的“秘密基地”。
![]()
放学后,村里的山洼上、田间地头都有孩子们的身影,而玉米秸杆垛是最佳去处。三两一伙,选个心仪的玉米秸杆垛,便开始精心“装修”:将路边晒干的麦秸铺在中间,躺上去像张软软的小床;捡枯叶堆在里面,踩上去沙沙作响;将鲜花生秧铺在小窝里,溢满了青草香;手巧的伙伴,用狗尾草编成毛茸茸的草链,挂在入口当门帘,草帘在凉凉的秋风里荡啊荡,孩子们的笑声变成了配乐……
![]()
在玉米秸杆垛里吃玉米秸杆是我们必做的事,但仅限玉米秸杆被割下的前两日。我们兴致勃勃地蹲在垛根扒拉着“寻宝”,专挑秆子粗且绿中泛黄的——汁水多,更鲜甜。然后,用刀将鼓起的节“咔嚓”切掉,断口处渗出水珠,赶紧送至嘴边,先嗦掉甜水珠,随即用牙咬住硬皮扯下。硬皮边缘锋利如刃,撕扯时须干净利索,不然极易割破嘴唇。撕掉皮后露出白瓤,咬下一块咀嚼,清甜的汁水瞬间在嘴里充盈,顺着舌面滑至喉间,味蕾被点燃,全身细胞在此刻绽放,所有的期待均在此刻得到满足。直到白瓤被嚼干,“噗”一声将渣子吐在地上,青甜在童年的天空盘旋。
![]()
玉米秸杆垛里的乐趣很多:玩过家家,有模有样地做饭、哄娃娃;玩“抓小偷”,从这个垛钻进去,再从另一个爬出来;雨天躺里面翘起二郎腿,听雨声滴答,亦不失一番惬意;秋天少不了瓜果,拿些吃的边吃边聊些“小秘密”……有时,我们还互相串门“取经”,尽情觅着童年的自由。
![]()
我最喜欢盘腿坐里面听大人讲故事。有次,我在里面睡着了,迷迷糊糊醒来时,天黑已久。待我摸黑回家才知,父母见我到晚饭点还没回去,急得发动了邻居和亲戚四处寻找。我彻底长了记性,不敢在里面睡了。这成了童年的遗憾,可恰恰是这份遗憾,才让那些玉米秸杆里的旧时光,没被时间腐蚀到斑驳、褪色。
(张耀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