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5万多名观礼嘉宾50分钟内完成安全疏散,天安门广场于9月4日中午对外开放,展现出首都承接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的硬核实力。
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工程建设部转运调度组组长 畅江:“大会的结束是在10点28分,结束之后,整体人员首先撤场,11点的时候,我们就近备场的施工人员第一批进场,12点20分,军乐团撤出以后,这些机械第一时间到达国旗杆背后,对两个合唱台进行撤除。”
与以往重大活动有所不同,今年在天安门广场的纪念大会结束后,在观礼台区域就座的近800名嘉宾需要转场至人民大会堂参加招待会,这批嘉宾需要通过3条流线同时运行,确保30分钟内抵达招待会现场。
纪念大会观礼台服务指挥部集结疏散部部长 岳建彬:“去往王府井8号线和1号线在长安街上往东疏散时流线是重叠的,一号线从哪个口下去,8号线就必须从这个口旁边绕行绕过去,不要让8号线的被疏散人群堵住1号线的流线,快速让广场里各条流线保持高效运转。”
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工程建设部转运调度组组长 畅江:“下午2点开始,我们整个广场区域大约有14个点位,包括长安街区域有10个点位同时进行作业。我们在13个小时之内完成了所有观礼台广场和9000平方米的花卉景观的撤出工作。”
通过提前进行两次模拟转运,每一位施工人员都熟悉“要怎么拆、拆下来放在哪”,每一位运输司机都清楚“要送什么、送到哪、交给谁”。
北京祥龙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虹桥:“在9月3号当天下午2点开始,我们的运输车辆在广场的备场区域到达吊车的底下平均是在30秒之内,同时我们的车辆在吊车底下,吊装、捆扎好之后,用15秒钟的时间就能驶离广场。”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承包部专项任务经理 孙博:“9月4号的凌晨2点半,我们完成了我们所有模块的吊装工作,我们每一个步骤都是按照我们提前制定好的方案,环环相扣,分秒必争。”
成功的背后,除了千百次的演练,更有科技的“硬核支撑”。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一套全要素、全流程、全环节的集结疏散仿真系统,通过算法对广场活动参与人员及相关装备、车辆等要素的集散路线进行了精准计算,并通过驱动三维数据与场景建模,实现了近千条服务线路全流程、全要素的可视化展示。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师 吴羽琛:“设备车,人员,志愿者,媒体放的一些设备,军队放的一些设备,这些体量下,哪些会影响到人员疏散策略,其实已经在这个系统里跑了很多次的演练。”
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丁刚毅:“观众不可能像部队阅兵那样,在一个封闭场所去排练,他只能通过有限次数熟悉环境,天气问题,交通问题,甚至指挥不到位的问题都会出现,通过仿真系统给出验证可能性。”
来源:BRTV新闻(记者:陈思如、胡知奂、牛月华、邓力、韩鹏健、朱炜、杨效春、景云、蔡崴丞、李明)
编辑:霍天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