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家找不到停车位,邻居用自行车占车位;逛街10分钟,找车位1小时。
有多少人,在“停车难”这事上,有太多辛酸要吐槽。
究其原因,是全国的停车位缺口太太太大了。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3.59亿辆,而停车位却不到2亿个。
但诡异的是,一方面停车难,一方面却是小区的停车位没人买。
尤其是几年前,在各大城市火热的机械车位,如今却成为遭人厌弃的对象。
很多人宁肯停到花钱的地上公共停车场,也不愿把车开进小区的机械停车位。
从“车位顶流”到人人喊打,机械车位招谁惹谁了?
机械车位,全名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是由多层铁板、链条和轨道组合而成的。
通过机械升降横移的技术,把原本只能停3辆的平面车库,升级为可以停6辆或者更多的机械式立体车库。
单从结构设计来看,这种停车库,确实能给城市发展和空间节省带来诸多好处。
80年代末,北京出现了第一个机械式立体停车库。该车库采用升降横移技术,共设有68个泊位。
那时候私家车并未全面普及,大家压根没为停车这事烦恼过。
进入90年后,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推动汽车消费的需求,停车问题才逐渐显现。
为了缓解停车矛盾,全国开始推广机械式立体停车库,这种又能增加车位数量又能节省土地资源的停车设备,一经推出就备受市场的青睐。
截至2008年,国内机械车位累计突破50万个,实现爆发式增长。
随着市场体量的不断壮大,相关企业开始将业务延伸到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
据业内人士透露,早期新建城市住宅房时,上海、厦门等地规定需要按照“一户一车泊”的标准进行配建。
想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停车库的数量,机械车位无疑是最佳的方案。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机械停车位总数量达到800万个,其中升降平移式设备占据80%的市场份额。
乘着行业红利的东风,相关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山东青岛某机械式立体公司的副经理透露,巅峰时期公司70%-80%的业务都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年产值可以达到近4亿。
一时间,机械式立体车库成为企业争相入股的热门赛道。
然而,谁也没想到,随着新能源电车的兴起,大量机械车位处于闲置的状态。
截至去年底,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平均闲置率达到42%,部分住宅、商业综合体项目闲置率超60%,年停车泊位闲置高达120万个,经济损失超80亿元。
曾经备受期待的“停车新星”,短短两年怎么就沦为“弃子”了?
“小区机械车位较小,容易磨损车辆,每次停车都心惊战胆”这是一位业主对机械车位的真实感受。
的确,翻看社交平台对机械车位的评价,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难停。
有车主还吐槽:“宁愿多找几个停车场,也不愿把车放在机械立体车库中。”
对于大部分车主来说,想要完好无损的把车停进机械车位,不亚于再考一次驾照。
地面车库的宽度大致2.5米,而机械车位宽度却卡的刚刚好。每次停车必须紧贴铁轨边缘缓慢倒退,中途稍有偏差,轮毂就得跟着受罪。
对于车身偏宽的车主而言,那简直就是灾难现场,另谋他“库”才是明智选择。
不仅如此,开车门、取放物品等常规操作也要格外小心,不然很容易被两侧的铁链和金属构造给剐蹭到。
除了宽度问题,机械车位的承重也是一大硬伤。
市面上机械车位的限重通常在2吨以内,而新能源电车或大型SUV重量都超过2吨,强制停放可能会引发安全隐患。
即便新能源车主勉强找到符合标准的机械车位,充电设施的缺失同样令人困扰。
虽然有些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尝试过配置充电设施,但由于空间限制和线路改造等问题,整体效果不是很理想。
机械车位所面临的3大痛点,把不少车型拦在了门外。
不过,有关机械车位的问题永不止这些,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它“不好停,也不好改”。
机械车位早期作为与房地产捆绑的项目,它是属于开发商的固定资产。如果想要拆除,需要涉及规划、住建、特种设备监管等多个部门,审批流程冗杂且拆除成本高。
既然不好拆除,那就尝试重新改造。
事实上,相关部门早已有过此类尝试。2024年北京某单位想申请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升级改造项目,当时评估的预算有201万。
如此高昂的成本费,很难在短时间内盘活大量闲置的车位。
难道机械车位就没有其他出路,只能成为摆设吗?
如今小区、商场出现大量闲置无人使用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不仅加剧“停车难”的困境,还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
有从业者悲观地表示:“行业快没了。”
当前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改善,未来势必会遭到市场的抛弃。
但机械车库的问题,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悲观。
合肥某地小区2012年开始入住就配有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由于长期闲置,设备早已损坏。
近年来,随着小区内车辆持续增加,停车难成为困扰业主们的一大心病。直到业主委员会成立,大家才下定决心解决停车问题。
他们发现维修改造机械式立体停车库需要投入100多万,于是就决定共同集资。
经过半年多的改造,荒废已久的机械车库又被重新启动,缓解了小区停车难的困境。
这一成功案例,或许能激发部分小区效仿。但想要全面推广,势必需要有关部门出面,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帮助业主把闲置车库重新利用起来。
此外,机械式立体停车库作为特种设备,需要专人操作并定期维护,这部分运营资金也是不容忽视的费用。
对于“建而不用”的机械车库,可以适量拆除恢复成平面车位,对车主和运营商都是有利无害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行业内已经意识到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问题,逐渐把重心转移到智能机械停车库的迭代升级上:
车主只要把车停在进出口,系统会自动通过升降机和搬运机将车辆送入或取出,这样的操作既便捷又省时。
深圳某医院建立了一栋21层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车位宽度足足2米长,高度更是达到2.05米,将剐蹭率降低到0.3%。而且可以容纳市面上95%的车型,包括SUV和商务车。
除此之外,该车库存取车辆仅需60秒,大幅提升了停车效率,并配备了充电设施,一举解决了停车与充电两大难题。
这种全智能的设计,既解决车停不进去的尴尬,又能减少剐蹭风险,收获众多车主的一致好评。
尽管机械式立体停车库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很难一下子改善。但行业只要紧跟市场趋势,未来还是有希望迎来新的转机。
如今,传统燃油机已经向新能源电车转型,作为其配套的停车库,理应从传统机械车库向自动化车库迭代优化。
只要汽车需求量还在持续上升,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使命就不会中断。
因此,行业想要活下去,应该多在技术和标准上下功夫。
参考资料:
1.中工网:《新能源车想停机械车位,真难》
2.南方周末:《尴尬的立体车库,停不进,又改不动》
》3.新京报:《新能源车停不进,机械车位不能成了“鸡肋”》
4.齐鲁壹点:《“上冷下热”变“摆设”,立体车库困局如何破?》
作者:卓卓
编辑:柳叶叨叨
#头条深一度的话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