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天下盖州人]青年书法家王国柱作品赏析

0
分享至

墨香中的赤子:论王国柱书法艺术中“书品”与“人品”的统一

文/于学忠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漫长星河中,“书品即人品”、“字如其人”始终是衡量书家境界的重要尺度。从汉代扬雄的“书,心画也”到清代刘熙载的“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一美学观念贯穿了整个书法批评史。它揭示了中国书法超越单纯技巧层面的本质特征——笔墨不仅是手腕的运动,更是心灵的舞蹈;线条不仅是造型的艺术,更是人格的投射。在辽宁省盖州市青年书法家王国柱的身上,这一古老而深刻的艺术定律再次得到了生动印证。他的艺术实践与教育生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案例,向我们展示在当代社会,“书品”与“人品”如何达到和谐统一,传统美学理念如何获得新的时代内涵。



“书品即人品”这一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它建立在一个基本信念之上: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内在精神的外化表现。在书法领域,这意味着点画之间承载的不仅是审美意象,更是书写者的道德修养、性情气质和精神境界。王羲之的潇洒超逸、颜真卿的刚正忠烈、苏轼的旷达洒脱,无不在他们的笔墨中得到显现。这种观念将艺术从单纯的形式美提升到了精神美的高度,使书法成为了中国人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它要求书家不仅追求笔墨技巧的精进,更要注重内心世界的建构,实现艺术与人生的双向滋养。



观王国柱的学书之路,可见一条由技入道、以艺养德的清晰轨迹。他“自幼习书,以赤子般的情怀追求书法艺术,十余年临池不辍,刻苦磨练,不断慧悟”。这段描述中,“赤子情怀”与“临池不辍”同样重要,暗示了其艺术追求中技巧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作为著名书法家由昌言先生的关门弟子,王国柱继承了传统书学的严谨态度和师承脉络,但又“师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法取众家所长,为己所用”,展现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艺术姿态。他的学书过程不是简单的技巧积累,而是一个不断“慧悟”的过程——通过笔墨的磨炼达到心灵的觉醒,通过形式的探索实现精神的升华。这种学艺方式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人格修养的路径,使“书品”与“人品”在实践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细读王国柱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层面解读其中蕴含的人格特质。在笔法上,他的线条“技巧娴熟,心随笔运,意态动人”,显示出经过严格训练后获得的自由境界。这种笔下的自由不是随意放纵,而是法度之中的从容,让人联想到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在结构上,他的字“取众家所长,为己所用”,既有传统的根基,又有个人的面貌,体现了一种兼容并蓄而又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在章法上,作品整体和谐统一,气势连贯,反映出创作者思维的整体性和情感的连续性。这些艺术特征共同构成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严谨又洒脱的书法风格,与其为人处世的态度相呼应,实现了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的统一。


将视野扩展到王国柱的书法教育事业,我们更能发现其“书品”与“人品”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生动例证。他“坚持传统,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不仅传授书写技巧,更“开启儿童们心中的一扇书法艺术大门,引领着儿童们去感受体悟世界的丰饶美丽”。这种教育方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传授,成为一种人格塑造和文化传承的实践。在教学中,他“讲方法,讲理念,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使孩子们“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注重启发而非灌输的教育方式,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真正理解——书法不仅是写在纸上的艺术,更是写进生命的态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国柱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这一政治身份与其艺术追求之间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中国共产党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德艺双馨”的文艺方针,与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艺以养德”的观念有着内在相通之处。王国柱将个人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通过书法教育培养青少年“爱好传统书法艺术,让他们成材,健康成长”,这种实践正好体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服务的统一,艺术追求与道德责任的结合。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书品”与“人品”的统一不仅是个体层面的成就,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重新强调“书品即人品”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一个技术至上、形式主义的艺术观念盛行,以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蔓延的时代,王国柱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一种“人性感悟”——艺术可以既是个人表达的途径,也是道德修养的方式;既可以追求审美创新,又可以承载文化传承。他的案例告诉我们,传统美学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并实践这些理念,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


王国柱的艺术人生还提醒我们,“书品”与“人品”的统一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不但自己在书法艺术上不断学习,更要培养青少年爱好传统书法艺术”,显示出这种统一是在不断自我超越和服务社会中实现和维持的。真正的“字如其人”不是一劳永逸的成就,而是一个持续的修炼过程,要求艺术家在技艺精进的同时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在个人创作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


回顾王国柱的艺术道路,从辽宁盖州的懵懂少年到青年书法家,从独自临帖到教书育人,我们看到了一条“书品”与“人品”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清晰轨迹。他的笔墨中流淌的不仅是传统的韵致,更是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教学中传递的不仅是书写的技巧,更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与传承。在这个意义上,他真正实现了“在书法艺术中绽放青春光芒”的人生理想。


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正在于有无数像王国柱这样的实践者,他们以赤子般的情怀追寻艺术真谛,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人生修行,使“书品即人品”这一古老理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他们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书法最终要书写的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生命的态度;要磨炼的不只是手腕的技巧,更是心灵的境界。当我们面对王国柱的书法作品,我们欣赏的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人格的展现;我们感受的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美学,更是一种当代的价值。这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所在,也是“书品即人品”这一古老命题的当代意义所在。


于学忠,男,汉族,辽宁盖州人。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版权协会员、盖州市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

  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入作。音乐代表作品《我们都是MACAO人》《爱的力量》《天使之光》《归乡谣》《陪伴》《嵊州好风光》《望儿山上爱之眼》《盖州古城醉千年》《新林之恋》《赤水丹霞别来无恙》《过往》《天辽地宁歌如潮》等。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岁月深处是芳华》、散文集《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盖州往事》,番茄小说网签约作品小说作品集《盖州传》《枭雄劫:末代武官长》《靖南王:耿氏千古事》《于学忠全传》《浔阳烬》等。编撰《千年遗韵安心归处是辰州》《古郡流芳盖州民间故事集》《古邑撷英天南海北盖州人》《盖州诗歌地图》《盖丽盖州地名寻梦》等。部分作品,被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营口市政协文史馆永久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天辽地宁十四城
天辽地宁十四城
掌阅天辽地宁播天下
1426文章数 5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