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始终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心衰药物治疗领域也不断涌现出多项突破性进展,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8月30日,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Hot Line 2专场,VICTOR研究及VICTORY汇总分析结果正式发表,并同期发表在《柳叶刀》杂志,引发广泛的关注与探讨。作为VICTOR研究中国Leading PI单位的重要参与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从VICTORIA到VICTOR:人群的延展与证据的深化
即便在优化的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基础上,HFrEF患者仍面临显著的住院和死亡残余风险。此前的VICTORIA研究已显示:在心衰加重人群中,维立西呱能带来显著获益。与安慰剂相比,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衰住院)相对风险降低10%,年绝对风险降低4.2%。
那么对于更广大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维立西呱是否同样有效?特别是在心血管死亡方面的获益,这正是VICTOR研究旨在回答的核心问题。周教授指出,VICTORIA和VICTOR两项研究人群既互补又连续,几乎覆盖了心衰从慢性稳定期到心衰加重的疾病全谱,为评估维立西呱在不同疾病阶段的疗效构建了完整的证据链。
VICTOR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虽然维立西呱组主要复合终点(首次心衰住院或心血管死亡)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是观察到了死亡风险的下降。在关键次要终点方面,维立西呱组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17%(P=0.02)、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6%(P=0.02)。进一步分析表明,维立西呱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25%(P=0.04)、降低心衰相关死亡风险29%(P=0.02)。这一发现提示我们,慢性稳定性心衰并非“低风险地带”,死亡风险依旧很高。因此,早期联合维立西呱有助于心衰患者改善生存率。
从“新四联”到“五朵金花”:木桶理论下的心衰管理
纵览心衰治疗药物的发展史,可视为一个不断“补齐木桶短板”的历程。从经典的“金三角”到SGLT2抑制剂加入后形成的“新四联”格局,心衰患者的预后已得到显著改善。然而,残余风险这块“短板”依然存在。维立西呱的出现,为补齐这块木板提供了新的策略。
周教授以“木桶理论”生动地阐述了维立西呱的独特价值。作为一类机制独特的sGC刺激剂,维立西呱可以通过双重机制刺激sGC产生cGMP,修复受损的NO-sGC-cGMP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发挥抗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覆盖神经内分泌通路的“新四联”药物完全不同,二者联合使用时能够形成机制上的协同互补,有望进一步降低残余风险。这标志着心衰管理正从通路抑制的单向思维,迈向多维度、多靶点“叠加获益”的综合管理新时代。
从VICTOR到VICTORY:描绘覆盖HFrEF全病程的战略蓝图
与此同时,ESC2025大会同期发布的VICTORY汇总分析,将VICTOR与VICTORIA数据合并,纳入超过11000例HFrEF患者,成为心衰领域最大规模的Ⅲ期研究分析,并且治疗背景十分充分,更接近目前真实诊疗现状。结果显示:维立西呱在更广泛的射血分数降低人群中,在非常充分背景治疗基础上,仍可显著降低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风险9%(P=0.009);心衰住院风险8%(P=0.04),心血管死亡风险11%(P=0.02),全因死亡风险10%(P=0.03)。
从VICTORIA在心衰加重人群中确立基石,到VICTOR在稳定人群中探寻生存获益的深层价值,再到VICTORY整合证据、描绘出覆盖HFrEF全病程的应用前景,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研究共同构成了维立西呱坚实的循证基础。它不仅让心衰治疗的“五朵金花”绽放,更重要的是,它推动我们对心衰进行更系统、更全程化的管理,为最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开辟了新的路径。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