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P感?是指两个角色之间的一种浑然天成又互相吸引的适配度。一部CP感拉满的影视剧,可以让角色相互成就,也是该剧成为爆款的先决条件。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位长者正在康复师指导下,借助下肢康复机器人开展步行训练;而在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里,送药机器人“小福”随时待命,为各个楼层的老人提供送药服务。
这些“人机共栖”的场景,早已不是科幻电影的想象,而是当下养老机构的日常一景。
01 银发经济引爆机器人落地元年
人形机器人研发之初,很少有人会将其与银发经济紧密联系。毕竟在市场上,人形机器人动辄上万元的价格,让许多家庭用户望而却步。
在传统观念中,老年人通常被认为是最不舍得花钱的消费群体。但现实却出乎意料——银发经济正在加速人形机器人“最后一公里”的规模化落地。
近日,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山东未来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未来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及港仔机器人集团在佛山共同签署了全球首例万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订单协议,计划于2026年底前交付至少10000台面向家庭康养的机器人。
这批机器人将聚焦家庭康养场景,提供爬楼辅助、自动驾驶与实时交互、健康监测、情感陪伴、教育互动以及数字生活服务等多元化功能。
(万台人形机器人签约仪式现场)
要知道过去几年,人形机器人总被调侃“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行业整体仍处于商业化落地探索的早期阶段,连“百台级”订单都少见。
以宇树为例,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交付量在1500台左右。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营销服副总裁姜青松曾向媒体透露,2024年其整体出货量预计在300台,其中人形机器人200台,轮式100台。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近期发布的报告,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也仅在两千台左右。
此次订单直接突破“万台级”,宣告了人形机器人“规模商用”时代的来临,其意义远不止于商业合作本身,而银发经济在其中可谓功不可没。
02 现实需求推动应用落地
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护理人力缺口,这从需求侧为养老机器人提供了扎实的市场基础。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日益明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6月,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应用试点项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则明确要求“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目前养老机器人主要分为三大类:护理型、康复型和陪伴型。护理型针对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照护服务;康复型辅助半失能老人恢复行动能力;陪伴型则主要起情感交流作用。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遴选出了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生活协助、陪伴及日常照料”正是其中之一。机器人在各类场景的应用亮点纷呈,康养机器人展区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现场体验。
(大会现场网友体验养老机器人)
森丽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展出的小丽长者陪伴机器人面向消费者居家场景,目前已进入市场,该款陪伴机器人在居家场景下可以陪伴老人聊天、听歌、练八段锦,接打电话等,并搭载远程巡视、跌倒检测等功能。
在智慧康养展区,可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傅利叶智能“具身智能康复港”、智能辅行机器人、导盲六足机器人、AI理疗机器人等产品一齐亮相,覆盖家庭、社区、医院、公共空间等典型场景。
(傅利叶"具身智能康复港")
天轶2.0轮臂式机器人作为融合具身智能操作与多模态感知能力的通用型轮臂式机器人,采用类人化设计,具备全尺寸双臂与自主行动能力,可承担养老场景下导览、巡检的工作。
03 最强CP还要打通哪些关卡?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养老机器人市场也因此展现出巨大增长潜力。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2024年我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79亿元,未来五年将会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成长。
预计到2029年,我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59亿元。
尽管前景广阔,养老机器人仍面临实用化和普及化的挑战。面对养老服务供给泛化和照护需求精细化的结构性矛盾,养老机器人要真正实现实用、好用,必须紧紧围绕实际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功能定位。
重量与安全是首要问题。大多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重量在50至70公斤之间,和一个成年男性相仿。这份重量在工业场景里意味着稳定和力量,但一旦走进家庭,它就成了风险的放大器。
续航能力也是挑战。展会上,机器人的续航时间常被写成“可连续运行2小时”或“工作半天”。这在工业场景里可能已经合格,但在家庭中,真正的挑战不是总时长,而是任务的碎片化。
家居环境的适配问题同样关键。家庭空间每天都在变,它需要的不只是避障能力,更是“读懂混乱”的能力。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鸿沟和市场认知度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养老机器人的市场推广和应用。
04 结语
无论如何,技术、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共鸣正在推动机器人跨越从“能干活”到“干好活”的门槛,让“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加速照进现实。当冰冷的机械臂搀扶起蹒跚的脚步,当算法驱动的语音抚慰孤独的心灵,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暖存在。这场跨越代际的“最强CP”,终将推动科技与人文的双向奔赴,让老龄化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