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教育这条漫长又温暖的路上,
每一位教师都是故事的创作者。
在北京市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
在讲台上,在校园里,在家校间……
那些藏在日常里的点滴,
拼凑出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集中交流展示活动将于9月6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
“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在每年教师节前夕举行,已成为首都教育系统庆祝教师节的品牌活动。第七届育人故事讲述活动主题确定为“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铸魂育人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经专家评审和预备展示,16名大中小幼教师将作为首都教师的代表,登上全市教师集中交流展示的活动舞台,讲述、分享他们的育人故事。
16名教师的故事有哪些看点?
本届育人故事讲述活动呈现出区区讲、校校讲和人人讲的活动风貌,实现了学科、学段和区域的全覆盖。来自大中小幼及家长、社会单位、特殊教育机构的育人案例,协作协同,共画育人最大同心圆。
在今年展示交流的育人故事中,既有跨越千里的教育之旅,也有跨越六十年的榜样大思政课;既有支教团队用牦牛数量讲解数学,用诗歌和舞蹈连接心灵,也有大学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学生扎根田间,助农帮农为农民送技术、增收入;既有中学教师以温柔而坚定的方式,点燃少年心中的火种,也有特殊教育学校里“爱”的坚守,35年坚持为特殊孩子当眼睛、做耳朵、架拐杖……
他们用真实案例诠释了“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讲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气神,讲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家精神在他们的故事里熠熠闪光。
尤其值得期待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将作为特别讲述者,亲临现场,向大家分享他的育人故事。
他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教育家,躬耕杏坛70余载,在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均有建树。他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几乎所有的重大教育改革。“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如今的顾明远虽已96岁高龄,但他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之上,继续着他的育人故事。
届时,顾明远将同大家一起回顾自己的教育旅程,也将为青年教师分享宝贵的经验与建议。
今年活动有哪些亮点?
4月25日,第七届育人故事讲述活动启动。三个多月以来,首都教育系统呈现出区区讲、校校讲和人人讲的活动风貌,经有组织推荐,共收到477份组织推荐的育人故事案例,其中,大学120份,中学125份,小学144份,幼儿园59份,区教研院、校外教育、特殊教育等29份,实现了学科、学段和区域的全覆盖。
今年,北京市还将讲述活动启动和实践指导培训结合起来,将专题讲述和综合展示结合起来,将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和学生讲述成长故事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5月20日,在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主办的“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启动活动中,在六年以来教师讲述为主的基础上,北京市将讲述人群推广至师生、家长,甚至是同一片区内跨省市同台开讲,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社关系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成长。这也标志着,北京市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正式走向了全国。
我们在此摘出了故事摘要
快来一同先睹为快——
扎根讲台三十载:我的教学、科研与传承
李彦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
故事概要
从教三十多年来,李彦始终坚守讲台,致力于培养化学人才。她主讲本科生核心课程《普通化学》,注重将基础理论与前沿进展、生活实际相结合,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其形成批判性思维。她深受徐光宪等前辈师者影响,以身作则,敬畏课堂,重视与学生的真诚交流,视育人为教师的核心使命。
科研方面,她致力于攻克单壁碳纳米管结构可控生长的世界难题。她从教学中酶催化的原理获得灵感,提出了解决难题的思路,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而这些研究又成为课堂上生动的素材,启发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及创新意识。李彦以传承师道、启迪学生为己任,未来将继续在教书育人与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前行。
三盏灯,照亮教育之路
李昕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故事概要
第一盏灯:关于求职。2023年,小红因求职受挫陷入自我封闭。通过学院协助反复修改简历、组织面试辅导,并借助校友资源对接岗位,两个月后她成功入职,重拾阳光自信。第二盏灯:关于家暴。小雨遭受家暴无法返校。学校五分钟内启动应急小组,提供临时住宿、医疗及法律支持,清晰指引危机处理。如今她已成为香港大学的科研新星。第三盏灯:关于健康。2021年,小林同学生病休学。学校搭建跨越1500公里的守护网:每周三“云查房”、同学制作课堂视频、校医院提供用药与报销支持。最终他顺利考取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
教育的温度来自哪里?今天,李昕揆找到了答案!它们来自小红入职通知书上凝结的集体智慧,来自小雨深夜求助时迅速启动的应急机制,来自小林病床前多方联动的守护网络。
田间地头的育人匠心
何雄奎
中国农业大学二级领军教授
博士生导师,院长/主任
故事概要
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何雄奎深耕智慧农业、农业机械化、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科研与教学一线36年,以田间为课堂,用匠心育桃李。他在北京平谷首创了我国第一个智慧果园,带领学生在农业生产一线实践:鼓励腼腆的博士生韩冷调试应用全自主对靶喷雾机,助其成长为科研骨干;引导畏惧植保无人机的李扬帆钻研无人机施药、授粉技术,让其从沉默寡言到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采访;以“锄地除草”为例,教会急躁的黄战科研需沉稳,助其参与的科研成果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重大创新”新装备。
他因材施教,如园丁护苗:为经济困难学生申请科研助学奖励,对接合作资助企业;疫情期间驻园两月,与学生同吃住,既攻坚技术,又教他们心系农民—手把手帮果农修机械、送技术手册,让学生读懂科研的“解民生之多艰”中国农大的校训意义。他带学生举办了40多次的国际会议、农业机械田间地头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助农帮农为农民年增收入数千万元,真正终身践行教书、育人、为农。
雁栖湖畔的育人故事
刘国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二级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故事概要
在国科大讲台,刘国强老师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电磁场理论教学为阵地,践行科教融合的育人使命。他将国家战略需求与科研前沿融入课堂,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培养学生从现象洞察本质、以模型指导实践的科研硬实力。他不仅讲授经典电磁理论,更引入自主创新的“电磁场动量互易定理”,以真实科研案例激发学生勇闯“无人区”的志气。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他以诗词涵养科学情怀,以大国工程和科学家事迹浸润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报国、电磁强国”的理想。他屡获教学殊荣,培养出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电磁英才,并着力培育后备教师,延续育人薪火。他以讲台为战场,以科研反哺教学,展现了新时代教师胸怀家国、躬耕不辍的师者风范。
立心立学四十五年
张忠占
北京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统计学学科负责人
故事概要
四十五年教坛耕耘,张忠占教授以“浇树浇根、育人立心”的赤诚,在时光里种下无数温暖的种子。他用心辅导的一名数学基础弱的学生,二十年后专程回国探望,师生细数“为数学奋斗的日子”;三十年前教过的学生已成教授,接到邀请便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师生俩仍能从学科前沿聊到课堂趣事;他用“泳裤不能进课堂”的玩笑话,向家长传递校园规则意识,尽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换得家长“孩子交给您,我们放心”;他在毕业典礼上赠言“学会欣赏”,曾当场反驳他的学生十年后专程返校,坦言这四字让自己在人生低谷中重获方向。
从“一课之缘”的惦念,到“一怼之缘”的重逢,岁月在学生和老师的鬓角都添了风霜,却让情谊愈发醇厚。教师当以用尊重叩响心门,以学识铺就阶梯,正如他所说:“育人的根须深扎立心厚土,每片叶子都是传承火种。”
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实现思政课的双向奔赴
汪琼枝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故事概要
20多年的思政课教学生涯中,汪琼枝始终以做好学生的心灵“修复者”和思想“引路人”为己任,坚持用真心去找寻并换取学生的真心,努力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实现思政课的双向奔赴。坚持以真诚之心,主动靠近学生心灵。千方百计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惑,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受益,真心喜爱。坚持以责任之心,走进学生心灵。始终以敬畏之心,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认真讲好每一堂课,努力让思政课道理入脑入心。坚持以奉献之心,守护学生心灵。
她还积极参加到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党课课堂到团学活动、从理论宣讲到社会实践、从课程思政建设到创新创业大赛等等,都深深融入其中。
让学生创造性成长
夏青峰
北京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故事概要
北京中学于2013年成立,学校创办12年以来,以“让学生创造性成长”为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校园成为根植创新的肥沃土壤。学校努力把日常工作改造成学生可以探究的项目,尽可能地把学生推到前面,让他们主动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并加大多样性、选择性、便捷性,让校园处处是没有天花板的舞台。
同时,学校积极拓展教育的时空,带领孩子们开展大地课程、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世界大课堂等一系列的活动,引领了志趣,拓宽了视野,深厚了底蕴,提升了能力。夏青峰认为,教育不仅是授鱼亦或授渔,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片有风有浪、宽广辽阔的渔场,让孩子们亲自下水去捕鱼。
再听松花江上
周啸然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一级教师
故事概要
2021年9月17日,周老师在复习《抗日战争》单元时,以《松花江上》歌词导入课堂,却意外遭遇学生刺耳的笑声。愤怒与挫败之余,他意识到历史教育的沉重责任,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聆听这首歌。
次日九一八纪念日,周老师坦诚分享了自己的失落与泪水,并暂缓复习,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纪念的意义。他动情讲述《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他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并非简单铭记耻辱,而是认清“九一八事变”作为局部抗战起点的历史地位,理解中国14年浴血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以及“依靠自身争取民族希望”的深刻启示。他强调,“勿忘国耻”之后更需“吾辈自强”,而“吾辈”正包括当下的每一位青年。
最后,周老师指出,面对历史大是大非的幼稚往往源于无知,因此学好历史、走向理智成熟是年轻人的当务之急。课后学生的反馈让他坚信历史教育的温度与力量——它以温柔而坚定的方式,点燃少年心中的火种,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京蒙协作绽芳华
“我们的故事”唱响“我们的歌”
王宏
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音乐教师
故事概要
顺义区第三中学音乐教师王宏老师在“第六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中演唱主题歌《我们的故事》后,毅然奔赴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第三中学,开启为期13个月的支教生活。期间,她短时间内成功组建合唱团,带领零基础学生完成《红旗飘飘》排练并在国庆展演中压轴演出。在教学中,她借助蒙古族民歌《天鹅》拉近师生距离,通过个人经历激励学生,还自费举办音乐会、家访牧民家庭、资助贫困生。
一年的支教生活,让王宏老师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她与蒙古族同事交流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并带领孩子们学唱《我们的故事》,促成京蒙两地学生隔空对唱。这段跨越千里的教育之旅,不仅是艺术的传递,更是京蒙协作与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
从家出发 向国而行
郭院丽
北京一零一中校长助理
北京一零一中昌平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
故事概要
故事从“家”这一最小社会单元展开:大儿子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志愿服务,体现责任与成长;小儿子用英文传播中国节气文化,展现文化自信。这样的家风建设使家庭获评“首都最美家庭”。
作为一名教师,郭院丽将家国情怀融入教育事业。她分享西藏支教经历,通过藏族学生从询问“百层高楼”到考上大学、最终返乡任教的故事,诠释教育作为文明接力的深刻内涵。在她任教的北京一零一中,学生们延续这场接力,通过西部支教调研撰写提案,被带上全国两会并落地实施,实现从学习到实践的跨越。
故事最终升华主题,指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千家万户的日常实践,教育是一条从家庭发源、汇入国家山河的深沉河流,需要以家为起点、以国为信仰,共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丹青笔墨到人生底色
——“我是策展人” 背后的育人故事
孙超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美术教师、教研组长
故事概要
府学胡同小学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徐悲鸿大师动物画特展” 进校园,开启了 “我是策展人”项目式学习之旅。策展初,为让孩子们理解画作精神内核,她特邀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到校讲解,孩子们深受触动,主动将画作与民族命运相连。布展时,孩子们用数学知识规划展厅,严谨又认真。文创设计环节,他们创意满满,把大师画作化为徽章、手提袋等文创作品,传播文化。开幕式艺术讲解团的同学们经过训练,在开幕式解说时大放异彩。
特展虽落幕,但影响深远。校园里满是实践印记,孩子们继续在书画展讲述文化故事,把所学融入生活各方面。从画纸到展览,从知识到实践,美育让丹青笔墨沉淀为孩子们人生底色,她也更坚定美育使命,助力孩子成长为新时代好少年。
用青春装订的“西部叙事”
刘璐
北京市丰台区第三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一级教师
故事概要
如何让政治启蒙相关活动摆脱枯燥?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讲到少年儿童的心坎上?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青年辅导员,刘璐接过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接力棒,来到祖国的松漠大地,用实际行动探寻着答案.....
她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设计开展“草原上的红领巾成长营”活动。通过“青山绿水中国行”主题班会课,带动两地少先队员以实际行动助力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红领巾讲解员”活动中,刘璐带领内蒙古学生克服实际交通困难,到红色地标参观学习,并为京蒙两地队员搭建云端联动平台。孩子们在真正有趣的实践中受到政治启蒙教育,了解党的创新理论。支教结束后,她继续组织京蒙两地少先队员开展图书交流活动。与新疆、青海、香港的少年儿童手拉手,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时刻铸牢少年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星儿牵我去散步
李丽丽
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主班教师,一级教师
故事概要
在李丽丽老师的大班中,自闭症女孩星儿起初仅能短暂在园。李老师本想帮助她适应集体,却发现是星儿牵着她,打破了对教育的固有认知——教育不是“我带她走”,而是“她带我触摸生命的温度”。
她和班级老师运用ABA方法帮助星儿逐步适应进餐和全天在园,又从星儿看似杂乱的绘画中发现规律并分享给其他孩子,为她打开交往之门。
面对家庭变故后星儿的情绪行为,李老师通过“地板时光”干预法读懂其表达,见证她的突破性成长。
在老师和集体的关爱下,星儿的成长也温暖了同伴与家长。随着西城区成为特教改革实验区,李老师深知,在国家和党的支持下,融合教育将为更多“星儿”带来希望。
松柏长青处,薪火永相传
——记一堂跨越60年的榜样大思政课
朱楠
北京市少年宫活动策划教师
故事概要
作为一名校外教师,朱楠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炽热的教育情,成功打造了一堂跨越六十年的榜样大思政课。
面对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她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深度挖掘历史,系统寻访英模人物,创新构建"舞台即讲台"的沉浸式教学模式,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创新实践获得主流媒体广泛关注。
在此基础上,她将经验转化为系统育人成果,构建起榜样教育矩阵。在9个月内策划8场活动,覆盖万余师生,实现了从“一堂好课”到“一个品牌”的升华。她的探索实践充分展现了一名青年教师时代担当与蓬勃力量,彰显了校外教育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课堂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作用。
“爱”的坚守
李旺
北京市平谷区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教师
故事概要
李旺35年深耕特教一线,以“一生只干好一件事”的初心践行使命。1990年从教之初,他日复一日带听障孩子练发音,从喉咙传感到唇形模仿,终等来了孩子含糊却珍贵的一声“妈”;1994年面对智力障碍与孤独症学生,他顶住挫败感坚持训练,助中度残障学生从不会握笔到在《平谷文学》发表文章。
35年间,他见证听障生考入大学、孤独症生登台朗诵、脑瘫生写出工整汉字,曾需他悉心照料的学生如今成了他的“小保护神”并顺利升入职高。学生毕业后,他又奔波于企业间为他们争取就业机会,让曾系不好鞋带的孩子找到工作、重燃生活希望。
特别讲述
教师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旅途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教育学科召集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席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教育、教育哲学、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等,主编《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国教育大系》等,出版《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等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9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教师”称号。2001年获香港教育学院首届名誉教育博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荣誉教授,2009年获澳门大学、日本创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14年获 “吴玉章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得“教学大师奖”。
9月6日
让我们一起倾听首都教师们的动人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娄雪
编辑:张秋颖
校对:付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