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篇文章里,我们简单聊了因为一只鸡而起的吴桥兵变,其主角是 孔有德率领的支援辽东的部队。这支部队由大明朝花重金从澳门引进武器装备,并由葡萄牙人训练出来的。本是精锐中的精锐,却军纪崩裂、将领叛乱,背离明廷成为满清入关的重要助力。
其实鸡只是导火索,背后的博弈和积怨,比荒唐更要命。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吴桥兵变背后所折射的大明末年困局。
1626年宁远之战的时候,袁崇焕用城头的红夷大炮硬生生挡下了皇太极的铁骑。要知道,后金的骑兵以悍勇闻名,照理说能横扫一切。可西洋大炮的威力,让女真人吃尽了苦头。这一仗不但守住了宁远,也让朝廷上下初次真正意识到:若要翻盘,非西方技术不可。
本来一切向好——朝廷花钱从欧洲购买了很多先进的火器,还专门找人员来训练明军,甚至直接引进欧洲的军队来充当雇佣军。 但事情的发展却适得其反,因为当时的大明就像一个赌徒,不断地把人力、物力、财力砸在辽西走廊上,越渴望翻盘输的就越惨,投入的赌注越大输的就越多。
为什么呢?因为明朝的赌术非常的差,光有钱没技术,尤其是皇帝优柔寡断,一天一个想法,甚至一小时一个想法,所以他的赌术没有任何改变和提高,更不会有认真的反思。
军队的强大靠什么?不是靠人力、物力、财力堆积就可以,就好像清朝一样,光买洋人的装备有什么卵用?
与宁远之战同时期的欧洲也在激烈地开打三十年战争, 喜欢军事的朋友应该知道英国的“龙虾兵”,他们作战时成排站立齐射,有节奏地轮番换弹,火力密集如雨。彼时 欧洲人已经可以凭借火绳枪、火炮和长矛兵混装的方阵完全击败铁甲重骑兵。
但明军却做不到,他们虽然也用火器,但战术落后—— 敌骑还没进入射程就草草开火,接着扔掉火枪转头逃命。 军官不敢担责任,士兵怕死,文官贪污,后勤更是无法保障,结果就是一批又一批士兵被推上前线,再一批又一批被铁骑碾碎。
1621年,天启元年。徐光启和李之藻上书建议引入西洋火炮,并联络澳门葡萄牙人操练军队。因为他们已经心里有数:靠自家的军队,根本不足以应对女真的骑兵。
当时的澳门虽然说是葡萄牙人统治,但名义上仍然属于大明朝广东香山县的管辖。两地之间,一线微妙。李之藻与杨廷筠很快达成共识,发动士绅们捐款,再派张焘与孙学诗远赴澳门,半年后四门西洋炮已运抵北京。
这是大明第一次实实在在摸到“洋枪洋炮”的手感。冷硬的炮管里,寄托着一个濒危帝国的幻想。
两年后,广东收获了一笔意外之财——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艘“独角兽号”在海上沉没,打捞上来26门火炮。朝廷立刻把这些炮运去宁远,用来加固城防。同时还招募了 24 名葡萄牙炮手,入京教授明朝的军队使用大炮的技术。但此举遭到了朝廷里面那帮东林党官员的反对,之后以水土不服为由,把他们全部遣返。
到了崇祯元年,新帝即位,他知道澳门从荷兰的船上缴获了10 门火炮, 当即遣使购买 ,然后又招募了 20 名炮兵。葡萄牙人的文献里面记录了皇帝的圣旨:澳门是皇帝的领地,在这种大明危急的关头,希望澳门来效力,以谢皇恩。
澳门政府非常“懂事”,立马批准了这个要求。之后以葡萄牙人公沙为首一行 32 人携带大统铳三门、大铁铳七门、鹰嘴铳三十支,经过十五个月的跋涉后于1630年抵达北京。
徐光启在朝会上认为应该放弃之前的传统的战略部署,少看什么孙子兵法,少弄什么刀枪棍棒,那些东西没卵用,为今之计只能是用西洋武器猛干——“今尽用西术乃能胜之”,也就是说全盘的军事西化才能彻底的翻盘。他建议成立15支精锐的火器营,每营配置双轮车120辆,炮兵车120辆,粮车60辆,共300辆车;然后西洋大炮16门,中炮80门,鹰铳100支,鸟铳1200支,以及战士2000人,队兵2000人,把这些军队全部交给葡萄牙人去训练。
为什么他会这么认为?因为明朝火器落后不能克制后金的骑兵,冷兵器一样的非常拉垮。而 训练一个冷兵器的战士要比训练一个热兵器的战士困难的多:一个农家子弟,就算自十八岁开始习武,十年二十年也难敌 自幼射猎的 八旗子弟;训练火器士兵只要几月就能成军,威力却不可小觑。差距如此悬殊,若不以火器扭转战局,明朝连苟延残喘都做不到。所以徐光启的计划在本质上不是“豪赌”,而是存活的唯一可能。
崇祯元年的时候,徐光启的门生同时也是数学家和火器专家的孙元化被授予宁前兵备道,先跟随督师袁崇焕,后又跟随了孙承宗抵达到了山海关,在山海关的城头设置了红夷大炮50门,灭虏炮2000余具。在之后,孙元化又被破格提拔为登莱巡抚,辖地是胶州半岛以及辽东半岛,所率的部队在登莱地区有8000人,在东江各岛也有3万余人。
乙巳之变之后,女真人绕道突袭北京,虽然最后退回关外,却在关内留下阿敏坐镇滦州等四城。崇祯三年五月,明军决定反击收复 滦州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可当轰鸣的西洋炮响起,攻城之势立刻扭转。孙元化记下一句:“攻滦首功为黄龙营,龙营得力在西洋炮。”
不久之后,孙元化借助西洋炮又收复了遵化、永平、迁安三城,还调集军队守卫皮岛,其中就包括了公沙等数名从澳门来的炮手。葡萄牙耶稣会士何大化 就记载了皮岛之役 : 中国军队与逍骁勇善战的葡萄牙人团结在一起,不仅成功抵御了那些鞑靼人的进攻, 而且还在战场上狠狠地反击,赢得大捷。所有人都把这一次胜利归功于葡萄牙人的统领以及其铳师(枪手)。胜利的消息传回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欢腾,皇帝得知 仅靠七八名葡萄牙人士兵就成功的抵御了敌人且鼓舞了中国军队,增加了其必胜的信念, 非常的激动, 更是亲自赞扬并重赏了葡萄牙士兵。
这些 传教士的 记录虽然说可能有夸大成分,但葡萄牙人的大炮的威力是不容置疑的。
崇祯三年四月,徐光启又一次上疏要求扩大引进葡萄牙兵的规模,甚至极为乐观的预计不出两年就可以恢复全辽。这听上去多少有点夸张,要知道袁崇焕的“五年复辽”已经被当做豪言大话,如今徐光启喊出的“两年复辽”更像是信口开河。可为什么偏偏要这样说?因为当时明朝的文臣都有这个缺点,也可以说是没办法的缺点,因为皇帝性子急,他们只能首先描绘出一个庞大的愿景,让皇帝点头。因为只有他点头了,下面的才能去做事,如果给他说要花20年、30年,他就不愿意了。所以为了争取行动的机会,只能先描绘一个宏大的愿景。
之后徐光启在给澳门耶稣会士首领班安德的信中,高度赞扬了葡萄牙士兵的作用,而且非常乐观地跟他们说,对天主充满了信心。随着葡萄牙人士兵的到来,战争很快就会结束。
这里要提一下,徐光启虽然是中国人,但他是一个基督教徒,所以他对西方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认为葡萄牙士兵如果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这是他大力引进西方武器的初衷,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
最后澳门决定再向北京输送160名葡萄牙士兵、200名澳门本地士兵以及100名非洲士兵和印度士兵。为此,大明朝廷向他们支付了53000两银子当工资。
这么多人才53000两银子,很便宜,对吧?要知道辽饷一年要520万两,再加上其他物资每年明朝在辽东前线的花费要上千万两白银。如今花费了53000两白银,就能配备将近400名的葡萄牙士兵以及火炮,简直跟白送一样。
崇祯三年十月二十一日的时候,上述士兵在澳门举行了阅兵仪式,然后坐上了明朝提供的19艘船正式出发。但是引进葡萄牙士兵的计划遭到了广东籍官员以及一些反对基督教的士大夫的激烈反对,也就是东林党那帮人,他们认为如果葡萄牙士兵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什么利益呢?大明若仰仗葡萄牙人取胜,皇帝迟早会开放更多港口与特权,到时澳门人要掺和贸易,广东的既得利益立刻被打破。而且这一帮东林党信仰的是儒学,反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总之就是既有利益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的原因。
其中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当时的礼科给士中卢兆麟,他是广东香山县人,性格非常刚直,经常给皇帝提一些批评的意见。他提了几个反对的理由:首先,引进这么多葡萄牙人到京城,如果说这些人心怀异志怎么办;其次,大明本来就有火器而且精通火器,四大发明就是我们搞出来的。现在我们居然打不过后金人,这已经是很丢脸了,如今还要招洋人来帮我们打仗,这是不是笑我们大明无人?福建跟广东本来就能够造红夷大炮,我们自己用心学一学,熟悉一些装填点法之类的事情,根本不需要用到洋人;最后,徐光启之所以执意要求引进这帮葡萄牙士兵,是因为他想要宣扬基督教。
徐光启非常生气,反驳他说:荷兰人和葡萄牙人是不同的,荷兰人是攻打澳门窥视中国,而后者却要使中国强大以帮他们一起对抗荷兰人,而且只需要再招300名葡萄牙士兵就够了,两年之内就可以彻底解决辽东的问题。
徐光启的奏疏叫做《闻言内省疏》,原文已经不见了,还好葡萄牙人那里保留了译本,它里面的主张是引进300名葡萄牙人和1200支火枪,让葡萄牙人充当教官训练2万-3万名明军士兵。等到战胜敌人一两次之后,那明军士气就会大震,再往后我们就不需要用葡萄牙人了。
崇祯四年的时候,明朝招募的葡萄牙士兵已经抵达了南昌,但由于乙巳之变已经结束,而且 卢兆麟 等人激烈的反对,他们弹劾徐光启“蓄谋不轨”,担心他为葡萄牙人当汉奸,帮葡萄牙人打进北京。皇帝优柔寡断的老毛病又犯了,就把葡萄牙人给遣返,此事白花了5万多两白银。
至此,最后的机会,再一次被扼杀在犹豫与党争之中。
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激烈的进行,孙元化命令游击将军孔有德率领辽兵支援大凌河,故事就回到了开头的孔有德。这支队伍在经过吴桥县的时候爆发了兵变,史称吴桥兵变。事情的起因也简单,士兵长期缺粮,饥饿难耐,有人偷鸡充饥而被惩罚引发众怒。小小的偷鸡风波,转眼演变成全面哗变。
叛乱的军士一路杀回登州,俘获巡抚孙元化。在这场战斗中,包括公沙在内的12名葡萄牙士兵阵亡。叛军俘获了几千名士兵,缴获了10万两军饷,以及部署在登州城的300余门火炮。这一下,相当于把大明多年煞费苦心积攒起来的洋枪洋炮,全数拱手送出。
本来他们是想拥立自杀未成的孙元化为王,但孙元化以这样是不忠于皇上为由给拒绝了。
崇祯六年的时候,参与吴桥兵变的12000千余人拖家带口,乘船百艘自登州北上,经海路至辽东镇江一带投降后金。
孙元化被解回北京,他的老师徐光启以满门百口性命做担保,依旧没能救下这位弟子,孙元化被处决。徐光启不久之后也病逝,随着二人离世,明朝引进欧洲军事技术的努力也戛然而止,等下次再与葡萄牙人接触已经是在南明永历朝了。
那孔有德的归宿呢?他的投降引起了皇太极的高度重视,因为孔有德部有当时整个东亚最先进的火炮部队,所以孔有德和耿仲明去见皇太极的时候,皇太极率领诸贝勒出城十里亲自迎接,之后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地位在皇太极的兄弟和子侄之上。
清朝一共三个汉人王爷,分别是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前者靠开关投敌,后两者靠炮兵投奔。
明朝和清朝对待西洋火器的态度天差地别,导致 明廷辛苦筹建的洋枪洋炮最终被自己亲手送到了敌人营帐。清军一步步崛起,而大明,则在犹疑、内耗、党争之中彻底腐朽。
当然,入关之后满清也逐渐染上了“中原病”,若干年后他们也同样付出了代价。这其中历史的讽刺,已无须再多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