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媒体曝光了一件颇为“魔幻”的新闻:中国有人在申请将日本皇室成员的名字注册为商标!
比如“悠仁”“佳子”,甚至还有“悠仁天皇”“悠仁太子”这样的称呼。而且这些申请覆盖范围极广——从酒类到电器,甚至造出了“悠仁堂”“香悠仁”这样的造词。
消息一出,日本国内舆论哗然,不少人觉得这不仅仅是商标问题,更像是“皇室尊严”被消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其实不复杂:中国商标制度实行“先到先得”。谁先申请,谁就可能拿到权利。
虽然制度里也写着“不能随意注册他人姓名”,但关键是——审查员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代表什么。比如“佳子”在中文里就是“美丽的女子”,并非特指日本的佳子公主。这就让一些“商机敏锐”的人钻了空子。
这并不是第一次了。早在 2015 年,福建某厂商就曾推出过“佳子公主牌尿不湿”,当时日本媒体骂声一片,认为这严重损害了皇室形象。但在中国的市场上,这种情况其实屡见不鲜,名人姓名、明星艺名、甚至网络热词,都可能被抢注成商标。
抢注商标有两种套路:直接蹭热度 —— 比如把皇室名字套用到产品上,博关注。转手牟利 —— 等到日本企业或者相关方需要时,再高价卖出。
这是一条灰色产业链。对申请者来说,成本极低;但对真正的权利方来说,却可能造成名誉和形象损害。有趣的是,中国不少网友看新闻后的反应是:“明星、名人的名字早就被抢注过,日本皇室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但在日本,这件事被放大了十倍,因为涉及到“皇室”——这是国家象征、政治与文化敏感度极高的领域。
宫内厅在被媒体追问时回应称:“我们目前并没有掌握详细情况,也没有特别对策。”这个态度,多少也让日本民众感到不安。毕竟,如果“悠仁天皇”这种商标真的流入市场,那无疑会被解读为“对皇室的不敬”。
其实,这个事件反映的并不是“中日矛盾”,而是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产权困境。在中国,商标是一门生意,谁抢到,谁就能赚钱。在日本,皇室是尊严与神圣的象征,根本不容商业化。双方的认知差异,天然就会造成冲突。
未来,这类事件可能还会发生,不止日本皇室,其他国家的公众人物名字也可能成为“生意目标”。不过也有很多公众认为。抢注皇室名字并不等于“抹黑日本”,更多是一种投机行为。
在商标面前,没有什么是“不能注册”的,只有“谁更快、更懂规则”。但当“商业逐利”遇上“皇室尊严”,矛盾就会被无限放大。这不只是商标新闻,更是一次文化冲突的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