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第21期
在《机床与工具》1954年第21期中,封面展示的是大连机床厂仿苏制造的1Д62M型全齿轮车床。共刊载了18篇文章,有6篇译文。
1954年上半年,二局对9个工厂的产品质量做了抽查,随后又对17个工厂做了统计分析,发现绝大部分产品的主要件依然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次品废品过多,远远不能满足国家需要。为此,本期推出了“为提高产品质量而努力”的专栏,含短评、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现场经验”栏目介绍了直齿伞齿轮铣切、车细长圆棒工具,还有一篇专门介绍了大连机床厂韩东仁、赵元伟根据科列索夫车刀创造出的90°偏刀。据介绍,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造出90°偏刀,这是典型的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案例。
“苏联先进经验介绍”栏目则介绍了钢试样直线尺寸变化与热处理规程的关系、精铣代替平磨、特殊夹具等经验。
点击图片看全文
文章聚焦产品质量问题,以沈阳第二机床厂为例,指出其因质量观念缺失导致产品质量低劣。具体表现为:严重的无人负责现象与劳动纪律松弛,使漏油、残渣等问题长期未解决,不合理刮孔现象无人过问;工人墨守成规,工艺规程难落实;检查不严,制度贯彻与原则坚守不足;量具不按期检查、被滥用甚至损坏、借出,致产品质量差。
文章强调,产品质量差并非个例,其他工厂也因质量问题存在返修、退货情况。机床与工具工业产品质量意义重大,影响全国各工业产品质量及当下与未来。
文章提出,解决问题需从领导到群众树立质量观念,将质量放首位;生产竞赛和技术革新中要依据质量要求解决问题;需揭露批判忽视质量的思想,学习改进方法,发动群众监督,推广先进工作法。本刊也将持续登载相关文章,鼓励读者参与,以提升产品质量。
点击图片看全文
大连机床厂二机械车间的韩东仁、赵元伟两位工人,在推广科列索夫车刀法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他们加工的多是带阶台的轴类零件,使用科列索夫车刀加工时,大部分零件无法清根,换刀又会消耗大量辅助时间。
为解决这一问题,两人刻苦钻研,晚上回家画图研究,白天结合工作实践反复试验,最终成功研制出一种90°偏刀。这种偏刀可用于不同大小的带阶台轴类零件的加工,采用光杠走刀,进刀量、吃刀量及切削速度合理,既保证了车床安全和夹具精度,又使进刀量提高一倍多,产量提升两倍,且加工表面光亮。
该偏刀有折断铁屑的蜷曲槽,刀尖有圆弧以保证稳固性,若出现切削震动,可从刀身高矮、刀柄伸出长度、副切刃宽度等方面检查保障质量。文章还介绍了偏刀的形状角度供参考交流。
1954年第22期
在《机床与工具》1954年第22期中,封面展示的是沈阳第二机床厂仿苏制造的262Д型卧式镗床。共刊载了21篇文章,有13篇译文。
与计量工作一样,当时的标准化、规格化工作也是一项新的工作。为此,本期刊载了两篇来自二局工程师梁铭常、陈循介的《怎样开展工厂的标准化、规格化工作》《标准化和规格化的目的与任务》,希望各厂有关人员做好学习,推进工厂标准化、规格化。
“现场经验”栏目汇聚了齐二机床厂、重庆机床厂、南京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关于夹具、蜗轮蜗杆加工、导轨刮研、龙门刨/立车安装操作规程的5篇文章。
“苏联先进经验介绍”刊载了9篇译文,包含快速夹具、高温渗碳法、精铣代替手工刮研、自动夹紧夹头、精密铸造、高速钢加工、铬钨锰钢冷处理、夹紧卡盘等。
点击图片看全文
本文围绕工厂标准化、规格化工作展开,指出这是一项新工作,各厂虽已成立相关机构,但因缺乏常规联系,影响工作开展。
文章明确标准化、规格化范围广泛,涵盖产品、工艺装备、工艺规程、材料、技术文件、组织条件等,还与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等相关,其能提升生产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等。
具体内容上,工作需以国家标准和工厂规格为依据,工厂应成立标准机构,负责贯彻上级标准、制定并实施本厂规格,参与上级标准制定等。
开展时要兼顾技术与经济效果,结合实际与发展,从产品和工艺装备入手,优先推进标准件规格化和结构要素统一,合理参考现有标准资料,逐步统一编号等。
组织上,工厂标准机构需由领导负责,与各职能科协作,并保持与上级标准主管部门的密切联系,以推动工作开展。
点击图片看全文
本文围绕标准化和规格化展开,阐述其目的、任务、相关指标及实施要点。
标准化和规格化是改善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法,能保障质量、降低成本、节省原料,推动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实现零件、部件及产品的互换性。
文章定义了专用、典型、规格、标准等产品组成部分,及对应的统一化指标,还给出典型化、规格化、标准化的品种与数量指标计算公式,指标越高,生产越完善。
实施上,国家标准应基于部规格,部规格基于企业等局部规格,局部规格基于典型部分,典型部分基于专用部分,且局部规格至关重要。
当前存在专家不足、工作未受足够重视、高校缺乏相关人才培养等问题,建议加强干部培养(设专业、增课程等),召开行业会议交流经验以推动工作开展。
机床杂志社
官网|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北京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电话|010-64739683
邮箱|edit@jcs.gt.c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