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拿起一根笋吃,你会发现它清甜爽口、细腻可人。这是肇庆市最偏远的一个村子——清桂村里的特产小甜笋,虽品质出众,却一直被育苗难、扦插成活率低所困扰。村民年年挖笋辛苦却产量不稳,增收渠道有限。直到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心欣向农”突击队到来,他们在科技特派员刘文博士的带领下,将高空压条、扦插、水培、组织培养等多元育苗办法带进竹林,脚踏实地开启了一场务实的乡村科研实践。
这场实践的意义不止在于解决一种农作物的育苗难题,更在于展示学校以“学以致用”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与其说学院是科研的孵化器,不如说它是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桥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行动,帮助村民增收、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这种鲜活的实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书本知识如何变成田间良方”的全过程,也能增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的使命感。
从学校办学历史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承袭农垦精神,发展至今已形成农工商融合的特色定位。广农工商具有深厚办学底蕴,同时也是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并拥有多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学院由此构建起“依托农垦、面向广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路径,赢得社会与教育部门的双重认可。
从专业设置来看,学校覆盖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多个与农业实践紧密结合的领域,搭建起理论与田间并重的成长平台。在产业实践与课程教学的交汇点,学生不仅能学习育苗技术,还能锤炼组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乡村服务意识——这正是高职教育致力于塑造的“可用型人才”。
在育苗实践里走进竹林,队员们在炎炎夏日里爬上支架、在高处环剥、涂抹生根剂、搭建小塑料生长盒……每一步操作既考验耐力,也考验细致。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让他们在困难情景下学会调整策略。这种实战感,比任何课堂模拟都更具教育价值。
与此同时,他们在实验室里展开组织培养育苗,是从“场景实验”到“精细控制”的跃进。用无土栽培、细胞培养替代传统育苗方式,这种科技植入田间技术循环的尝试,将职业教育的“实”推向更深入的层面。
这背后体现的是学院坚实的学科底气与教育导向。它强调“不只是教书,而是用科学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把学生放在真实的乡村环境里成长,让他们从项目、实践中学习。这种“知行合一”的培养方式,也是南粤地区许多家庭所期待的——孩子上大学,不只是为了毕业证,更是为了回得去、用得上、能解决问题。
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不怕理论脱离现实、不接地气。通过多重实践环节的项目展示了,这里的学生不仅是操作机器、上课学习,更是在乡村林间、实验室里“破题”。他们所做不是概念化的任务,而是真正为了村民的收入、为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去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