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齐白石 雏鸡蜻蜓 镜心
作者:齐白石 (1857~1964)
尺寸:66×33.5cm
材质:水墨纸本
形制:镜心
题识:借山吟馆主者八十二岁时之作,写生物也。
钤印:齐大
来源:本幅为帆足计先生旧藏。帆足计先生(1905-1989),出生于日本大分县官僚世家,为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日本左派社会党众议院议员,日本中日贸易促进会代表,1952年5月12日,帆足计先生和高良富(女)、宫腰喜助及秘书松本繁、中尾和夫等五人访问中国,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批到访的日本客人。1952年6月1日,帆足计先生代表日本民间贸易团体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南汉宸先生签署了中日之间第一份民间贸易协定。
齐白石《雏鸡蜻蜓》镜心:一幅跨越国界的生命诗篇
——82岁艺术家的自然哲思与中日文化交流见证
一、画作背景:衰年变法中的生命礼赞
1943年,82岁的齐白石以水墨纸本创作了这幅66×33.5cm的《雏鸡蜻蜓》镜心。题识"借山吟馆主者八十二岁时之作,写生物也"与钤印"齐大",标志着画家"衰年变法"后的艺术巅峰。此作原为日本政治家帆足计旧藏——1952年,帆足计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日本访华团代表,与中国签署首份民间贸易协定。这幅画作的流转,不仅是齐白石艺术国际化的缩影,更成为中日战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二、艺术解析:工写结合的极致表达
- 题材与构图
画面以"雏鸡追蜻蜓"的瞬间为焦点,五只雏鸡环绕一只振翅欲飞的蜻蜓,形成动态平衡。最前方的雏鸡因胆怯而后仰,姿态憨拙;蜻蜓则以淡墨勾勒翅膀纹理,腹部赭石点染,在放大镜下可见透明翅脉的细腻笔触(参考齐白石蜻蜓画作拍卖研究,其昆虫细节常需放大30倍方能领略全貌)。 - 技法创新
- 水墨控制:雏鸡绒毛以枯笔皴擦,腹部留白表现体积感,体现"墨分五色"的功力。
- 动态捕捉:蜻蜓六足伸展方向与雏鸡视线形成张力,暗合"草虫争食"的自然法则。齐白石曾言:"画虫要画得它爬,画鸟要画得它叫",此作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实践。
▲齐白石 雏鸡蜻蜓 镜心(局部)
三、历史定位:齐派草虫的范式突破
- 风格演变
对比齐白石不同时期草虫题材:
- 60岁前以工笔为主(如《贝叶草虫》册页);
- 70岁后工写结合(本作即典型);
- 80岁后趋向简笔大写意。此作蜻蜓的工细与雏鸡的写意对比,恰是过渡期"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体现。
- 市场价值
同类作品市场表现强劲:
- 2023年《雏鸡镜心》拍出575万元;
- 2024年《贝叶草虫》册页蜻蜓单幅成交2268万元。本作因特殊历史来源(帆足计旧藏)及完整题识,估值或超千万。
四、文化隐喻:从田园诗意到和平象征
- 乡土情怀
齐白石以农家出身对雏鸡、蜻蜓的精准刻画,传递出"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理想。画中雏鸡的懵懂与蜻蜓的灵动,暗喻生命轮回的永恒主题。 - 外交符号
帆足计作为中日破冰使者,收藏此作别有深意:
- 蜻蜓在日本文化中象征"胜利"(与"勝つ"谐音);
- 雏鸡在中国传统寓意"新生"。二者同框,恰似战后两国关系重建的隐喻。齐白石书画院汤发周指出:"此作的艺术价值已超越画面本身,成为20世纪东亚文明对话的视觉档案。"
▲齐白石 雏鸡蜻蜓 镜心(局部)
五、鉴藏脉络:从私人雅玩到学术经典
- 流传经历
- 1943年创作后赠予国内藏家;
- 1950年代由帆足计购藏并携回日本;
- 近年经齐良芷弟子汤发周鉴定回流。
- 学术意义
与齐白石同期作品《玉簪蜻蜓》(1943年)相比,本作更强调"瞬间动态"而非静态写生,印证其晚年"以形写神"的艺术突破。中国美术馆专家认为:"这类小品往往承载着画家最本真的情感,是研究齐白石艺术哲学的一手材料。"
结语:方寸之间的宇宙生机
《雏鸡蜻蜓》镜心凝聚了齐白石82年的人生智慧:农人的观察、文人的诗意、画家的匠心,在此化作墨色氤氲间的永恒对话。当观者凝视那只即将振翅的蜻蜓时,仿佛听见白石老人的低语——艺术的真谛,不在形似,而在以笔底生机唤醒万物共鸣。如今,这件跨越战争与和平的作品,依然以其纯粹的生命力,向世界讲述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寓言。
(注:本文基于齐白石书画院档案、拍卖市场数据及中日文化交流史料综合分析,图片资料由汤发周授权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