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各地婚调大比武的现场,最动人的不是谁把法条背得最熟,而是选手们总能在“方”的法理与“圆”的人情间找到平衡。就像客家祠堂的柱子,方的根基稳,圆的弧度暖,合在一起才撑得起一个“家”。
福建漳州婚调大比武婚姻家庭纠纷模拟调解现场
当婚姻家庭的琐碎纠纷遇到调解员的智慧与温情,一场场“化干戈为玉帛”的实战推演正在全国范围内上演。2025年8月,在经过前期准备,高位推动,层层选拔后,多场“婚调大比武”在八闽大地拉开帷幕。福建,这片兼具山海气魄与人文底蕴的土地,将如何以独树一帜的调解智慧,在婚调大比武的舞台上书写“闽式答案”?
以和为贵,闽南乡音话家风
8月7日,漳州宾馆的会议厅内,11支县(区)代表队的36名选手围绕抚养权纠纷、邻里冲突等家事难题展开 “较量”——这场以 “法爱同行 家和福见” 为主题的婚调大比武,不仅展示出法理情化解家长里短的一幕,更呈现了闽南乡音里的 “和” 字诀。
“芗城庄红艳工作室的资深调解员将新法规融入传统智慧,而诏安的‘梅姐姐’则擅于吸纳不同领域的法律明白人帮忙调处化解矛盾,这些做法都是漳州市开展‘法爱同行 益家和睦’婚调工作的独特之处。” 漳州市妇联权益部部长陈柳介绍说。
近年来,漳州市妇联打造的 “梅姐姐” 家事调解、“港湾” 婚姻家庭辅导室等品牌,像榕树的气根般扎进社区土壤,把法律、心理、社工等专业力量拧成一股绳,织就 “预防为先、调解为主、关爱为本” 的温情网络。
这场“大比武” 成了本土智慧的展示台。比如庄红艳工作室的 “老带新” 调解法被11支队伍轮番借鉴,银发调解员们常挂在嘴边的 “家和万事兴”,成了最动人的 “调解心法”。“赛后要把这些招数学问编进‘调解宝典’,让好经验从‘一地开花’变成‘全域结果’。” 陈柳的眼里满是期待。
“南靖队解读‘异性边界’时,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摸准了婚姻的情感脉门。” 漳州市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张芙蓉点评时说道。当选手说出 “婚后与异性保持合适的距离,既是尊重伴侣,更是婚姻该有的规矩”,她很是赞同,那些法律没明说的 “情感边界”,恰恰是调解员用乡音搭起的连心桥。
芗城区代表队演绎的邻里纠纷里,调解员一句“还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端来的那碗肉羹吗”,让剑拔弩张的双方瞬间红了眼眶。“这就是咱闽南调解的魔力。”漳州市律师协会女律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蔡淑丽表示:“选手既讲清了民法典里‘不动产相邻方不能损人利己’的硬规定,又用‘六尺巷’的典故勾回邻里情。法律是骨架,情感是血肉,少了哪样都撑不起邻里和睦。”
平和县队的遗产继承调解最动人。调解员对远嫁的妹妹说:“你寄回的每盒药,都是爹妈床头的念想”,对守家的哥哥讲:“你对家里的付出,街坊四邻都看在眼里”,观察席上的不少人悄悄抹起了眼角。“老百姓争的不是输赢,是盼着有人懂他们的付出。”蔡淑丽轻叹,这正是“法爱同行”的真意,也是闽南人“血浓于水”的朴素信仰。
参赛选手、龙文区司法局的王芳武最感叹闽南语的力量,他曾用 “举头三尺有神明”“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些老辈人常说的闽南语,让争产的兄弟姐妹慢慢低下了头。“乡音一出口,距离就近了三分。”
漳州赛区的婚调大比武虽然已经结束,但调解员们的工作仍在继续。在巷口的茶桌旁,在社区的调解室里,他们用闽南乡音讲着“和为贵” 的道理,让每扇重新亮起灯光的窗,每个重归欢笑的家,都成了“家风”最好的注脚。
方圆之间,客家文化促家和
“暖心调解展风采,共建三明幸福家”。8月12日,在福建三明市婚调大比武的现场,12支来自市直及各县(市、区)的代表队,带着基层调解一线的实战经验,在知识测试、文书制作、模拟调解三大环节展开较量。
“请结合民法典第1088条,分析离婚经济补偿的适用条件。”看到知识测试卷上的题目,将乐县代表队的洪丽芳便想起了村里老人常说的“食茶要趁热,说理要趁清”。这场聚焦法律硬知识的考核,考的正是调解员能否像泡好一壶茶那样,把法条的“火候”拿捏精准。
整场比赛最精彩的还要看模拟调解环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在大田县的几位调解员身上格外贴切。她们灵活运用“情理法交融”调解法,现场演示如何化解夫妻矛盾、子女抚养等家事纠纷,其专业的法律分析、细腻的沟通技巧和高效的矛盾化解能力,赢得了现场一致好评。
泰宁县代表队的邹敏也有自己的“法宝”。当“当事人”为祖宅继承吵得面红耳赤时,她没有急着搬法条,反而笑问:“还记得小时候在祠堂里,阿公给你们分擂茶的样子不?”一句话让争吵声戛然而止。邹敏和队友们太懂了,在客家村落里,祠堂的擂茶桌就是“家堂”,多少矛盾都能在茶香里慢慢化开。
“调解的智慧,全在‘方’与‘圆’的拿捏里。”比赛评委、福建省调解协会副会长方秋轩语气里满是赞许。她看到有的选手用民法典里“子女赡养义务”的硬规定划清底线,也有的选手用“小时候你生病,哥哥背着你走了三里地”的往事软化人心,“这就像客家做擂茶,既要石臼碾得细,又要陶罐煨得暖,调解也是既要法律讲得清又要情感疏导好,少一样都出不了那个味儿。”
作为评委,三明市中院少年与家事审判庭庭长郑景上则被一个细节打动:有支队伍调解完赡养纠纷,选手特意“补”了个电话,问老人“稻谷收了没,要不要帮忙找脱粒机”。“这才是‘案结事了人和’的真意。”他感慨道,“法条是方的,框定了不能碰的底线;但人心是圆的,得用客家‘食茶说和’的老理儿,把缝隙填成暖处。”
“客家老话讲‘有茶食茶,有话说话’,调解的理儿就藏在这杯茶里。”三明市妇联权益部的郑敏介绍说。比如,泰宁的“邻里阿姐”:把调解场所搬到暖意浓浓的茶桌上,在这里调解,可比在办公室里念法条效果好。这种把擂茶变成“敲门砖”的方式,让走访有了温度,正是“客家文化里‘和’的体现”。
从闽南的海风到闽西北的山韵,从乡音中的温情到民俗里的智慧,八闽大地的婚调大比武现场,生动展示了各支调解队伍对“家”的深情守护。一位位调解员将福建人“爱拼敢赢”的闯劲,转化为“以和为贵”的巧劲。这种深植于本土的智慧正是福建婚调工作的独特之处,也成为全国婚调大比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方水土一方人,解决婚姻家庭纠纷的最佳途径,其实就藏在这片土地的烟火气与乡音里,藏在法理与民俗共生的智慧中。
来源/中国妇女
编辑/廖芸卿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