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总是和利益分配相关的,或者说一定的利益分配方式决定了社会形态。
在原始时代,人们自觉形成部落,部落中的首领拥有资源的分配权力。部落首领想怎样分配资源,自己说了算,别人没权力参与。部落首领会拥有一定的能力,有可能是暴力最强的人,也有可能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拥有强大的武装系统,可以保证权力的实施。当社会出现分工以后,社会财富就变多了,这个时候会出现奴隶社会。奴隶主阶层享受社会优质资源,而奴隶成了被压迫、被支配的对象,不能翻身得解放。只要这种模式稳固下去,就可以长久发展。而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以后,尤其是一些铁制工具的使用,让生产率大大提高,出现了封建主义萌芽。当皇帝把自己的亲戚分封到各个地方做诸侯,封建主义就真的出现了。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地方确立法律,甚至成为说一不二的土皇帝。诸侯要定期给皇帝进贡,却不能反对皇帝。但诸侯做大做强之后,就有可能联合起来反对皇帝。这种封建模式并不能持久,因为利益分配方式是分散的,并不能从上到下一以贯之,也不具备很强大的执行能力。以至于皇帝颁布法令以后,有些诸侯阳奉阴违,甚至有的诸侯根本不执行,拥有强大实力之后,就可以问鼎中原。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就是这种情况造成的,诸侯发展壮大以后,要互相吞并,要夺取皇位,以至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他们之间的战争都没有仁义存在。这样的连年征战体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都是弱肉强食,都是适者生存,而没有所谓的正义之战。
秦统一天下之后,确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利益分配。所有分散在地方的资源收归到中央,尤其是优质资源,要靠中央统一支配,而且强调执行力。秦始皇通过严刑酷法统治天下,有着强大无比的执行力,但压榨得过于厉害,就会走向反面。农民没有什么好处,获得的资源少,还经常被压榨,不是当兵打仗就是服徭役,税收还要照常交,却不能少一分一毫。一旦他们的生存受到威胁,就要抱团取暖,一起反抗。陈胜、吴广等八百人要去服徭役,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律当斩。他们等着雨停了,八百人就都要被斩。倘若他们赶快行走,也不能按时到达,仍然要被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揭竿而起,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虽然他们没有成功,但继之而起的刘邦、项羽成功了,推翻了秦王朝。刘邦采用的制度大多是秦朝的制度,只不过剔除了部分严刑酷法,还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收拢人心。统治阶级仍然控制着社会优质资源,而被统治阶级的人大多是农民,要长期耕种,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会反抗。知识分子作为士族阶层的人,会依附于权力系统,要为权贵出谋划策,要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董仲舒说服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描绘的秩序为立国蓝本。如此一来,儒家的学说就被提到了日程上,而且被权力系统重视,也一定会被改变。权力系统会修改儒家的学说,使之有利于维护统治,最终要让臣民忠诚,也要让儒生们为治国、平天下献计献策。但天下毕竟是皇帝的,即便有满朝文武大臣组成的统治集团,有各级官吏组成的统治集团,也仍然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会把优质资源出让给农民。儒生们要想方设法做官,挤进官僚系统,才可以想办法接近皇帝,才可以控制皇权。有的儒生可能会做皇帝的老师,有的可能会做皇帝的朋友,但他们很多时候竞争不过宦官集团,竞争不过军人集团,竞争不过外戚集团。即便有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可以吸收民间的知识精英到统治集团服务,儒生也仍然不能完全操控政治。利益分配格局早已经定了,只要是封建主义,就一定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会把优质资源分给普通的农民,更不会让普通人染指权力系统。儒生在没有进入权力系统之前还是一介书生,考中之后才可以做官,但并不一定拥有实权,需要掌握官场的潜规则,拼命搜刮财富,用于官场运作,才可以步步高升。倘若仍然抱着修齐治平的理念,就一定会被权力系统玩弄,甚至会被排挤。大多数儒生都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不然寒窗苦读的辛苦就白费了。他们已经成了权力系统的人员,成了既得利益者,就不会再管农民的死活了。
封建主义之所以无法改变,并不是生产力没有发展到足以改变的程度,而是统治阶级不想改变。千万不要忽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甚至在有些时候,政治对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经济决定政治。晚清时代,有了洋人参与中国国内的政治,让中国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优质社会资源不仅被封建统治者瓜分,而且还被洋人瓜分,最终农民仍然占大多数,仍然没有获得任何优质资源,甚至很多都处在死亡线上,朝不保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以后,让农民和工人看到了希望。一个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理论隐藏了一种重排民族座次的分配关系,落后的可以转化为优势地位,优势的很可能成为落后的。这个时候民族需要改变,国家也需要改变。无产阶级成为新兴生产力的代表,可以抱团取暖,搞彻底的革命运动,废除封建制度,废除剥削人和压迫人的制度,打倒资产阶级,打倒土豪和地主,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最终形成了新的利益分配格局。统治阶级再也不能完全拥有土地,而是把土地还给农民,换得农民的拥护。前提是无产阶级掌权,权力的最终目的是为无产阶级服务,而不是为资产阶级以及地主、土豪服务。倘若整个无产阶级一起努力,将会走上共产主义道路,那时候物质极大丰富,劳动再也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享受。
有了共产主义的美好图景,无产阶级的人将会努力奋斗,但前提是无产阶级掌权。倘若在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掌权了,或者无产阶级掌权的领导蜕变为资产阶级的人物,那么压迫人和剥削人的制度就又会重新建立,而利益分配格局又重新回到了老路上。资产阶级很可能拥有社会优质资源,不肯放松管控。普通人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社会出现了特权阶级。特权阶级肆意妄为,普通人却只能被压榨、被剥削,还不具备话语权。但只要这种社会形态能够长久运作,就证明利益分配格局已经确立。或者说资产阶级的利益分配格局确立以后,社会形态就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但只要权力系统不说明是资产阶级社会,就还是名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除非走向了共同富裕,所有人都是富人,利益分配格局来了彻底大洗牌,不存在贫富差距和特权阶级,不存在压迫人和剥削人的制度,就真的进入纯粹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看来社会形态是以利益分配为基础的,脱离利益分配格局谈社会形态是不切实际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