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媛的二审还没开庭,舆论的锣鼓倒是先敲得震天响。
“有人愿意为她作伪证”——这标题一出,吃瓜群众瞬间精神抖擞。反转?卧底?神秘目击者?武汉大学图书馆秒变谍战片片场。
可细品之下,这哪是反转,分明是一出主角不肯谢幕的连续剧,演到最后,连观众都开始怀疑:这姑娘,是不是把现实当剧本了?
![]()
先捋一捋时间线:2023年7月,杨景媛指控男同学肖某某在图书馆“隔裤自慰”,并拍下五段视频为证;同年10月,武大一纸通报,给肖某某记过处分;2025年7月,法院一审判决:证据不足,性骚扰不成立,杨景媛败诉。
逻辑清晰,事实明了。按常理,败诉了,认了,这事也就翻篇了。可杨景媛偏不。8月18日,她高调上诉,二审申请已受理。
更离奇的是,突然冒出个“神秘人”,自称是武大内部人士,说他“目睹一切”,还主动写信给杨景媛:“需要作证,打电话就行。”
![]()
听上去像极了绝境中的“神兵天降”,但冷静想想——一个能“目睹一切”的人,为何事发时沉默两年?为何不主动报警?为何偏偏在败诉后才跳出来“挺身而出”?
太巧了,巧得像为剧情服务的工具人。
更巧的是,这位“目击者”愿意站出来,但至今没露脸、没名字、没证据,只有一封信、一句话。这不叫证人,这叫“空气支援”。法院判案靠的是证据链,不是“我觉得我看到了”这种朋友圈感言。
再说杨景媛的原始证据:五段模糊视频,拍了一个多小时。这操作,堪称“人形监控”。
问题是,真有人能在图书馆大庭广众之下,对着一个女生“表演”一小时还不察觉被拍?这心理素质,不去演谍战片真是屈才了。
而肖同学的解释是:他有特应性皮炎,天热湿疹发作,只是隔着裤子挠痒。医生证明、购药记录、精神诊断书一应俱全。
![]()
反观杨景媛,除了自己的陈述和模糊视频,拿不出任何直接证据。法院一审的判决,不是偏袒,而是依法。
可败诉后的杨景媛,非但没收敛,反而放话要“让肖同学永无立足之地”,还扬言要继续举报到对方读研、就业。这哪是维权?这是报复。一个刚通过法考的人,不敬畏法律,却迷信“舆论绞杀”,实在令人唏嘘。
![]()
更讽刺的是,她的硕士论文被扒出一堆硬伤:虚构《离婚法》、写错“1049年新中国成立”、抄袭率高达89%。一个连基本学术规范都不守的人,却要以“正义”之名追诉他人,公众的信任,早就在这些细节里被消耗殆尽。
而武汉大学,也在这场风波中把自己架上了火炉。事发后48小时速发处分,不公布细节,不调监控,只用一纸通报平息舆论。这不是处理问题,是“处理舆情”。
结果呢?处分成了“背锅”,学校既没给肖同学公正,也没给杨景媛真相,反倒让公众觉得:武大要么无能,要么偏袒。
如今,连辅导员刘迪也被卷入风暴。录音曝光,刘迪曾多次暗示“保卫处都是男的,不会同情你”,还主动泄露肖同学隐私。这哪是辅导员?简直是“复仇导师”。教育者的中立与公正,在这场“性别站队”中荡然无存。
![]()
现在,突然冒出个“目击者”,说是愿意作证。可问题是,如果真有目击者,为何不早站出来?为何非得等舆论发酵、主角败诉、学校焦头烂额时才现身?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这“证人”,不过是这场大戏中,又一个不甘寂寞的配角,或是杨景媛团队为“翻盘”精心设计的一招险棋。
但法律不是舞台,真相不靠演技。二审不会因为一句“我看见了”就改判。法院要的是证据,是逻辑,是事实。而杨景媛,从头到尾,最缺的就是这个。
她或许以为,只要坚持发声,就能制造“反转”;只要拉来一个“证人”,就能扭转乾坤。可她忘了,互联网的记忆没那么短,公众的判断也没那么蠢。
![]()
当一个人输掉了诚信,再华丽的言辞也撑不起正义的旗。
杨景媛的二审,值得期待吗?
值得。因为我们都希望看到——法律如何给一个执着于“表演维权”的人,上一堂真正的法治课。
而这场“反转剧”的结局,或许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提醒所有人:别把公共舆论当武器,别把法律程序当儿戏。否则,再响的锣鼓,也敲不响你想要的正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