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更半夜,家里那只白天睡得四仰八叉的狸花猫突然竖起尾巴,悄悄地地从窗台跃下。巷子口早已聚集了七八只猫,有的是隔壁单元楼的胖橘,有的是小区围墙外的流浪猫。它们既不打架也不吵闹,反而是相互嗅闻、躺倒露肚皮,甚至有一搭没一搭地互相梳理毛发。
这场景实在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不是说猫都是高冷独行侠吗?这群毛孩子大半夜在这儿搞什么名堂呢?莫非真像网友说的那样,猫咪们正在召开''全体喵民代表大会''?
牛津大学动物学家们曾经做过长达十年的野外猫科动物观察,发现哪怕是非洲草原上的猎豹、山林里的豹猫这些正经的独居动物,其实也存在定期社交行为。而我们家附近这些猫咪,更是个复杂矛盾体。
它们骨子里还保留着独居祖先的性子,但长时间的驯化过程和城市生活让它们的社交能力悄悄升级了。好比说你和邻居平时各过各的,但楼下超市打折时碰见了也会唠两句,猫咪们也是如此。
和人类差不多,猫聚在一起的核心原因就是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举个例子,瑞典动物保护协会2019年在斯德哥尔摩做的跟踪调查显示,城市里的猫会形成松散的''殖民地社交结构''。
这个听起来挺专业,其实就是几条街范围内的猫会默契地划分活动范围,但在食物充裕的区域会出现临时聚会。
比如某个餐馆后厨经常投放剩饭,附近二十多只猫就会心照不宣地错时前来聚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非固定规模的聚集。
要说最有意思的现象,还得数猫咪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猫会用额头、脸颊和侧身的腺体互相蹭擦,这可不是简单的打招呼。当你的家猫夜里出去参加''喵界茶话会''时,它们实际上是在用气味构建社区信息网络。
谁家新换了猫粮牌子,哪个角落出现了危险流浪狗,这些情报都在蹭来蹭去间完成了共享。这种信息交换对生存尤为重要,特别是对那些半散养的家猫和流浪猫来说。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那为啥有时候看到的猫聚会显得特别有仪式感?比如三五只猫围坐成圈,中间可能压根什么都没有。日本猫咪行为研究会通过高清摄像机记录分析发现,这种''圆形会议''往往是年轻公猫展示社交技巧的场合。
它们通过模仿母猫梳理幼仔的动作来表示友好,用缓慢眨眼的''猫式微笑''来降低紧张气氛。这情形就跟咱们人类在电梯里遇到邻居时点头微笑说''吃了没''差不多,属于喵星人的社交礼仪。
关于猫聚会的时间规律,剑桥大学动物研究所倒是有个挺接地气的发现。他们给五十只实验猫戴上GPS项圈后发现,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是猫咪社交高峰时段。
这个时间点既避开了人类活动频繁的早晚高峰,又错开了昼行性天敌的捕食时间,最重要的是符合猫科动物晨昏活动的生活习性。
再撞见你家猫深夜聚会,真不用怀疑它们是不是在密谋占领地球,人家只是赶着参加喵星社交黄金档。其实也不是所有猫都热衷于社交,科学家发现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猫始终保持着''独孤求败''式的独居习惯。
这些猫通常更早离开母亲,或者在幼年时期缺少与同类互动的经历。就像人群中总有社恐和社牛的区别,猫咪圈子也存在性格差异。有些猫天生就喜欢自个儿待着,这并不代表它们生存能力差,只是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猫咪这种聚会行为早就被古人观察过,北宋文人岳珂在《桯史》里就记载过''市肆群猫聚鸣,若有所议'',清代《猫乘》里更是详细描述了不同毛色的猫''夜聚晓散''的奇景。
那些年里人们管这叫''猫聘礼''或''猫嫁女'',虽然说法带着玄乎其玄的色彩,但也确实捕捉到了猫咪社会性的一面。
你家的猫也会定期参加猫咪大会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