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孕育在每个细微之处雕琢日常,也生长于广阔天地之间引领创新。各个领域都有技能的熠熠生辉,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行的动力。为了让观众深入多领域的技能之旅,全方位纵横解锁技能之魅,世界技能博物馆精心设计了“技能打卡手册”2.0版,并陆续推出5条垂直领域的技能打卡路线。
衣食住行,构筑起日常生活的轮廓。从精致装扮到便捷出行,从美食烹制到舒适起居,在“生活技旅”路线中,你可以通过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物件,感受无处不在的技能智慧所创造的不凡力量。
生活技旅打卡路线图
打卡点一览
锅子:为锅炉点火,可以触发从古至今以锅烹食的不同场景。从远古时期尼安德塔人用锅来烹煮食物,到当今的现代化厨房,锅的发展史不仅反映了人类饮食的演进历程,更展现了烹饪技艺的精进和创新发展过程。
锯子:切换锯子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还原它的演进历程。从原始手锯开始,依次呈现双人拉锯、电锯、钢锯,以及现代机械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锯子不断颠覆其职能,执行着更加精细、专业的操作。
轮子:转动轮子,可以看到轮子的发展变迁历史。该展项以轮子材质、用途等元素的衍变为核心,体现各个时期轮子的发展推动交通工具变革,进而不断提升人类出行的效率。
眼镜:眼镜的发展史仅700年左右,但其发展速度却超乎想象。在古代,它曾是先民了解未知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今天,它帮助无数人矫正视力,并极大地拓宽了视野。眼镜不仅帮助人类更加清楚地看见世界,也改变着人类探索世界、改善生活的方式。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工具都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在由史丹利·百得公司提供的工具陈列墙上,可以看到不同工具的迭代升级过程。工具陈列墙陈列了43种不同用途的工具,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比如锤斧、刨子、多功能刀、电钻、标尺等,这些工具中,有的形态历久弥新,有的则经过工程师的精心改良和创新,成为现代科技的结晶。
在阿波罗月球钻孔照片中,宇航员手中拿着一款特别的钻机。这款电池驱动的无线钻机由史丹利百得公司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1971年,美国宇航员在执行阿波罗15号任务中,用该钻机获取了月壤样本,帮助科学家们探索月球的奥秘。
此件展品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布纹灰陶釜”的复制件,是日用炊具或储物器皿,来自上海纺织博物馆。战国时期的工匠以麻织品作为制陶的结构支撑,再把陶泥层层附上制成陶胚,然后将成型的陶胚放入窑内烧。经烧制后,内里起支撑作用的麻织品被烧尽,陶器表面则留下了织物的纹理。此件“布纹灰陶釜”历经千年仍纹路细致,属极珍稀文物,不仅很好地展现了当时的制陶技艺,陶釜的布纹也彰显出战国时期相当成熟的纺织技术。
元初黄道婆发明的三锭纺车,是当时纺织机械的重要革新。黄道婆作为中国古代以技术改良名垂青史的女性,对棉纺织业的关键贡献之一就是改良纺车。
纺车(通常由木架、锭子、绳轮、手柄组成)用于纺纱制线。黄道婆在单锭纺车上加装支架和脚踏传动轴,改制成了手脚并用的三锭纺车。这一改进使单锭变三锭,能同时纺三根线,生产效率提高数倍,为当时棉布的大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引发知识传播革命的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印刷术由此也成为人类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追溯印刷术的悠久历史,目光不可避免地投向中国,印刷业的主要革新要归功于中国的技术工人。中国早在唐朝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工艺。
宋朝发明家毕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制成了胶泥活字,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是中国古代技术工人创造的伟大发明。其制作过程中也需要专业的制作工具。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承与传播,也间接推动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西班牙一所职业学校使用3D打印技术帮助上肢残疾女孩孔奇制作了一副假肢,这款根据孔奇手臂的扫描结果定制的假肢包含14个零件,均由3D打印机制作,制作的塑料是从棉花中提取的。假肢还包含充当肌腱的柔性材料,以及提高手掌和手指握力的合成革。安装上假肢后的孔奇可以使用假肢进行握持、书写等动作,现在她还在尝试利用假肢进行攀岩运动。
水是这个星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世界逐渐城市化,城市人口和需求增长、气候变化及污染等都成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约80%的人类用水未经净化排入大自然。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将有助于为后代留存水资源。
砂石过滤器是一种适用于教室的小型过滤器,但实际上,净化系统甚至可以像一座房子一样大。过滤器使用砂石层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来自小溪、河流或湖泊等渠道的地表污水进入过滤器,通过石英石和各种大小的石英砂分层排布以实现过滤。作为一种天然材料,石英石表面圆润光滑,非常适合过滤。滤出的固体污染物就是滤饼;水则必须完全排干。而这一过程也与自然界中发现的过程类似——由沙子锁住潺潺细流中未溶解的悬浮污染物,这就是深层过滤。
如今,清洁的水已经能被水泵送入千家万户,可以储存在储水塔和储罐中。水处理技术员负责废水的去污、处理和回收,确保水的持续安全供应。
保障工作场所安全对技术工人至关重要,正确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是保障健康与生产力的基础。几十年来,防护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安全性。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焊接一直是世界技能大赛的一个项目。虽然焊接原理未变,但保护面部和身体的防护设备已取得巨大进步。原始的焊接面具笨重且仅能保证部分视野,而3M公司的焊接面罩的产品不仅开始重视起焊接工人作业的便利性,产品迭代也逐步加强技术革新:一代焊接面罩采用了液晶显示技术,避免了强光照射;第二代满足了更高的周边视野要求;第三代更轻,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第四代则拓展了使用群体,为女性工人定制了产品外观。
该展品组展示了世界技能大赛上杰出的美甲、美发作品,用于搭配整体的服装造型,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美发师和美甲师必须了解染料和上光剂中的化学物质如何相互作用。
两件假发模型是2019年喀山世界技能大赛发型设计比赛中完成的。发型设计师是喀山世赛的美发项目金牌得主,来自中国的石丹。美甲作品也是2019年喀山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试题,选手们被要求设计一套晚宴美甲,以搭配俄罗斯礼服。创造力、顶尖技能水平和当地文化的碰撞,让每一件作品都显得格外特别。
《音乐熊猫》是95后面包师龚鑫复刻完成的自己2020全球烘焙世界杯的冠军作品“和平大使——音乐熊猫”。整个装置共计300多个面包“零件”,在比赛中龚鑫必须在8小时内从面粉开始制作,直到完成造型。支撑的结构是用黑麦、一些比较干燥的面粉来做的;软质面包比较多地用在贴合部分、用来增加贴合面积以及挡接缝。比赛中要求一整个作品都是可食用的,所以也是用糖黏合。但考虑作品进入博物馆的保存条件,将黏合用的糖改成了胶水。熊猫脚下那朵层层绽放的菊花,上百片的花瓣一片片地粘上去,是最费工夫、最体现手艺的一个部件。
传统的人工涂漆效率低且工艺复杂,萨塔喷漆枪是以医用雾化器喷雾为灵感而创造出第一把喷枪设计图;直到福特汽车大规模生产推动了喷漆枪问世,油漆工得以更高效地开展涂漆工作。萨塔喷漆枪的迭代产品经历了由重到轻、喷雾由粗糙到精细的过程。现在,在汽车维护和维修的学校中,学生们接受着技能培训,喷漆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着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
这面由形状各异天然石材砌筑的古城墙,展现了独特的筑造技艺:无需砂浆粘合,便形成了现代常见的人字形图案。墙壁设计向内倾斜以增强稳固性,也方便顶部建造高架房屋,有效降低了疟疾感染风险。这些精妙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当下仍有启示意义。
这台由世界技能组织与德国费斯托公司合作开发的交互式生产线,模拟了未来智能生产的概念。它通过四个工位对应四道工艺进行演示。
客户在网络商城下单后,上游MES系统接收订单并自动下发指令,设备随即根据需求开始自动生产。它能以标准生产线实现个性化小批量产品的定制。
该生产线是集工业4.0前沿技术(如PLC、HMI、IT)与网络商城等功能于一体的CP Lab,也是世界技能大赛的指定设备。智能制造旨在解放人力、提升效率与安全性、缩短问题解决时间。未来的工人将运用此类先进自动化技术,显著提高生活、生产及消费水平。
这件展品是上汽集团研究与开发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截面,直观展示其主要部件与工作原理。该汽车以氢能源驱动,仅排放水蒸气。距蒸汽驱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近300年后,氢能为未来技术注入动力。氢燃料电池汽车以氢代替石油,用燃料电池替代发动机。氢与燃料电池中的氧发生反应,产生驱动汽车的电能和纯净水。相较于传统发动机,该技术效率更高、实现零排放。
美容美发体验区的互动装置来源于世界技能大赛社会与个人服务类的美发项目,在搭建出的发廊空间中打开屏幕即可开启“美发课堂”。
美发课堂分为“闯关模式”和“创造模式”。“闯关模式”可以通过洗发、剪发、烫发、染发四道关卡了解美发过程中的技术点;而“创造模式”则给了观众自由发挥的空间:给三维版的自己选择发型和发色,最终生成一张自己专属的美发海报。
其中发型的选择除了日常造型外,还有如莫西干头、包租婆卷发等较为跳脱的发型。通过互动,观众不仅能学习剪发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帮助头发分区、准确修剪,还能互动拍照生成染发后的个人卡通形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