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华
建国初期,镇压反革命运动之前,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活动猖獗。1950年9月17日,西昌县盐中区(现属四川西昌市)有一伙儿土匪发动了反革命暴乱,并抓了一个19岁的中共女干部。
穷凶极恶的土匪对这个女干部使用无耻下流的手段进行了百般摧残:剥光衣服游街示众;四肢绑在柱子上,用皮鞭、棍棒抽打;老虎凳,钢针穿过乳头插进乳房;丧尽天良的轮奸、惨绝人寰地枪击左胸……
匪徒围攻盐中区公所、遭到顽强还击后,他们将这个女干部推到阵前,妄图让她劝说公所里的人投降。但女干部视死如归、宁死不屈,鼓励大家坚持到底,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毛主席!”
恼羞成怒的土匪对她开了枪。等她倒在血泊后,万恶的土匪竟然提起她的双脚,将她在凸凹不平的地上拖了半里多路,直到全身被粗砺的石子擦得血肉模糊、皮开肉绽,最后把她丢弃在荒野之中。
19岁的女子叫丁佑君,是和江姐一样被反动势力虐杀的蜀中女杰。除此以外,两位先烈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她们的榜样都是“娥琳娜”。
曹靖华和鲁迅之子周海婴
娥琳娜是苏联小说《虹》中的主人公、一个女游击队员,她被捕后、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直到牺牲。丁佑君和江姐,都曾和自己的女友一道读过、讨论过这本书,并立志一旦遇到同样的考验、自己就要像娥琳娜那样。
《虹》是苏联女作家W·瓦希列夫斯卡娅的作品,翻译者是曹靖华。在革命年代里,曹靖华的不少译作都影响了当时的革命青年。
抗战时期,曾有一个从太行山区敌人包围中出来的年青战士,把一本油印的苏联小说《第四十一》送给了他。青年人说,战士们遇到生死关头,随身携带的一切都可以抛弃,惟独这本书和枪留在身边,或者冲出重围将它们带走、或者同归于尽。
《第四十一》的作者也是曹靖华。曹靖华,原名曹联亚,1897年8月11日生于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中学毕业后,1920年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俄文。此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由此与住在苏联的瞿秋白结成挚友。
1923年,曹靖华回国后,在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第二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译稿《蠢货》。之后,他的著名译作《铁流》,由瞿秋白代序、鲁迅编校。曹靖华和鲁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他们曾与韦素园等8人在北平成立文学团体“未名社”。据统计,鲁迅给曹靖华的信件就有292封,鲁迅一生中唯一写过的一篇碑文、就是为曹靖华父亲曹植甫写的。
曹靖华和家人
北伐期间,曹靖华受李大钊委派在苏联顾问团做翻译。期间,他把鲁迅的作品《呐喊》推荐给了苏联顾问团成员瓦西里耶夫。瓦西里耶夫对此文非常欣赏,把其中的《阿Q正传》译成俄文介绍到苏联。这是曹靖华作为中国第一人向苏联推荐鲁迅作品,也是鲁迅的作品第一次被译成俄文。
1940年初,在周恩来直接提名和领导下,曹靖华参加了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主编“苏联抗战文艺丛书”。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曾亲临中苏文化协会参观,了解苏联文学作品出版的情况,并会见了曹靖华。
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当年的中国翻译界有不少人趋附时风,国内的苏联文学作品一度译作较多、良莠不齐。但曹靖华当年的翻译,得到的评价是“并不一哄而起”,“当时好像落后”、“后来却成为中坚”,以及“替人民过滤‘不良’文学”。
时至今日,随着苏联解体、我国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变,但是经曹靖华之手翻译的那些优秀的苏联文学,依然闪耀着光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