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9月3日,“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微信公众号推荐了东源的典型案例:东源县狠抓产业导入 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近年来,东源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建好建强“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人口承载能力。
一、主要做法
(一)筑平台,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坚持“整体政府”理念,打通部门、层级、区域壁垒,构建统一易用的民生诉求受理入口。
一是盘活存量空间。从闲置低效用地入手,2022年以来共盘活园区低效用地500多亩;从群众用地入手,把群众手中的生产生活留用地410亩组织起来,印发《东源县推进留用地高效开发利用实施方案》,确保开发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用好规划空间。2024年,已经完成园区“商改工”1-3号地块平整、面积达13.5万平方米,成功引进投资10亿元的峰林项目和投资额达5.5亿元的华谊项目。同时,进一步推广园区内工业“标准地”带方案出让改革,减少前期筹备时间与成本,让企业“拿地即开工”。
三是积极拓展空间。三年来,完成了新材料产业园1平方公里的平台开发建设,并成功落户14个工业项目,目前已投产7个,同时完成了园区三期启动区750亩场地平整,意向落户项目8个,已供地1个。
(二)挖潜能,壮大优质企业梯队
一是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挖掘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本地企业“再投资”潜力,支持其做大做强,以此推动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三大主导产业年产值分别达100亿元、17亿元、15亿元。
二是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万利、威特晟等企业拓展跨境电商业务,助推1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引导富马等15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超8%。
三是用好产业供需平台。引导更多企业入驻供需平台、发布需求,破解“企业有需求但难找配套、有优质产品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实现本地企业信息互通、生产联动、成本联降。
四是鼓励企业不断创新。坚定不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年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家以上,推动鑫达等企业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建强东源广工大研究院等平台,新增校企合作平台3家、产学研成果转化项目5个以上。
(三)抓招商,加速项目招引落地
一是优化招商机制。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完善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成立县属国有招商公司,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化招商机制,深入开展联合招商、委托招商。
二是拓宽招商渠道。设立产业细分领域招商专员,既不放弃深圳、东莞等传统招商区域,也将更多目光放在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大力开展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
三是创新基金招商。重点用好用活总规模达15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对接优质产业赛道,有效实现“以投促引”。
(四)优环境,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一是完善“硬件”功能。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完成了产城融合补短板投融资项目,并加快完成总投资额达3.6亿元的东源大道等8条园区道路,推动高新区孵化园建成运营,加快盐东物流园文体公园建设,打造覆盖盐东物流园1.5万名职工的消费圈,促进县城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园区延伸。
二是提升“软件”效能。为补齐服务短板,东源县积极探索,携手省产业园区协会联合30余家省级商协会成立粤东西北首个产业生态服务站,在东源全面实施“两顾问”(中小企业服务经纪顾问和政府公共关系顾问)和“四全”服务(全方位、全链条、全系列、全生命周期),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匹配资源,又协助政企沟通解决发展诉求。
二、主要成效
2024年,东源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6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0.3亿元、同比增长7.7%,“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长7.9%,2022年以来年均引进超亿元项目15个。2024年,东源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2.31%,较2020年提高7.39个百分点。
来源:东源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