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40年,笔者认为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1885到1911是第一阶段,1912到1921是第二阶段,1922到1925是第三阶段。三个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
第一阶段共26年(从19岁到45岁),孙中山通过思想启蒙、组织动员、经济支持和情感联结四大核心策略,成功凝聚海外华人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今年是孙中山逝世100周年。百年后回顾起来,他从1922至1925的最后阶段的转变,在他生命最后4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划时代的铺垫,是他在积累了第二阶段的10年痛苦摸索之后的重大转折;是参考了俄国大革命的成功经验之后转向相信社会主义,认为要依靠被压迫的广大群众才能够取得革命成功,因此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可惜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孙中山1924年初改组国民党之后,当年做了很多事情推动国民革命向前迈进,包括成立黄埔军校,成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成立农民讲习所。他当年尽管积劳成疾,抱病在身,仍奋力亲赴北平和北方割据的各军阀致力谈判、谋求统一中国。
![]()
孙中山革命工作在第一阶段的突破,从28岁(1894年)创立兴中会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8年间经过10次起义失败。第二阶段是1912到1921(10年),第三个阶段是1922到1925(4年)。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始终离不开凝聚海外华人支持革命的力量。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前,总共领导了 10 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直到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爆发第 11 次起义取得成功,拉开了各地响应的序幕,统称“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领导的 10 次起义包括1895 年(广州),1900 年(惠州),1907年共4次(潮州黄冈,惠州七女湖,防城,镇南关),1908 年(钦州),1908 年(河口),1910 年(广州新军),1911 年(广州黄花冈);第10次最为惨烈,死难烈士之中,有名有姓的共72人,史称黄花冈七十二烈士。
孙中山凝聚海外华人支持革命,有以下的具体方式。
首先是思想启蒙,唤醒民族意识。他创办革命报刊,在檀香山、南洋、美洲等地创办《民报》等报刊,揭露清廷腐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他到处巡回演讲,深入华侨聚居地区(港澳、东南亚、北美),以广东话、英语演讲,阐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目标,激发爱国热情。他发展出三民主义的理念,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号召,契合华侨对祖国强盛的渴望,逐步形成思想共识。
其次是组织动员,构建革命网络,成立革命团体。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首批会员有80%是华侨。1905年改组为同盟会,加强组织性,在海外设立分会,形成“凡有华侨处,必有革命组织”的格局。 他又培养骨干,通过思想碰撞、秘密集会等方式训练华侨革命者。在清廷眼中,孙中山的同盟会是非法叛逆集团,他却能够号召不少华侨青年参与并为革命牺牲性命,可见孙中山作为领袖凝聚同志、站在道德高地的人格魅力。
再其次是争取经济支持,通过多种渠道筹款。倒如直接募捐,演讲后现场号召捐款,当年报章广泛报导华侨“解囊相助,不遗余力”,据统计,17年间累计捐款高达800万银元(1894至1911年)。孙中山又发行革命债券 : 例如1904年在檀香山发行“军需”债券,承诺革命成功后十倍偿还,增强华侨的参与感。另设会费与义捐,兴中会会员需缴纳会费,部分华侨变卖家产资助革命。他的兄长孙眉捐助不少,历史应记他一功。
![]()
最后是情感联结 : 强化中国人身份认同;通过乡谊纽带,以同乡情谊(主要是广东和福建省籍的华侨)为基础,建立信任;通过承诺未来权益,革命成功后华侨可参与国家建设,享有优先权利。华裔华人华侨的群体,全球一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独特之处。
孙中山个子不高,但他学贯中西的教育背景、语言能力(粤语、英语)及坚定信念,使其在华侨中具超乎常人的、领袖的号召力。1896年,孙中山(30岁)在伦敦被清政府绑架并监禁。他在香港学医时(香港大学的前身)的老师康德黎利用舆论压力,将此事公之于众,最终迫使清政府在12天后释放孙中山。伦敦蒙难后,他享有国际声誉,Dr SUN Yat Sen (孙逸仙)全球知名。
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将海外华人从“一盘散沙”凝聚为“革命之母”;其策略不仅推动辛亥革命成功,更为后世侨务工作提供典范,是革命统一战线的初始形态。华人对现代化的国家情感和民族观念,是自从兴中会成立和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才逐渐孕育出来的;以前只知道有君臣、皇帝和庶民。中华民族(融合多民族而凝聚成中国)这个概念,首先是梁启超提出来的。孙中山发展出三民主义,国民革命不单是推翻满清,是为了人民共和。
思想引领,行动组织,经济支持和情感共鸣,这四个方面是团结和凝聚海外力量的永恒逻辑,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可谓永垂不朽。
第二阶段(从1912至1921),民国初创,军阀混战,列强猎食,先有袁世凯称帝,后有张勋复群;一战4年(1914至1918),旱涝交替导致失收,贫下中农饥寒交迫;工矿企业野蛮发展,工人阶级备受剥削;1917年俄国大革命成功,共产主义思潮席卷全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勃兴;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在这10年间,坚持领导国民革命,几度流亡海外,人到中年而不屈不挠,思想上和行动上逐渐迈向成熟。笔者深思细想之余,深感孙中山终生坚持、舍我其谁的抱负,真是难能可贵。
第二阶段,孙中山的革命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维护共和制度,1912 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领导人,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然而,由于革命党人对巩固政权认识不足,政权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此后,孙中山积极参与反对袁世凯和张勋先后复辟帝制的斗争,1913 年进行二次革命, 1915 年进行护国运动。孙中山反对地方割据,寻求和平统一。面对辛亥革命后南北对峙的复杂局面,他竭尽心力谋求和平统一全国。他提出 “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得已,不宜轻假兵戎,重为民困”,多次与袁世凯等北方军阀进行谈判,推动和平统一进程。1912 年,他为换取 “民国统一,永无僭乱”,委曲求全让位给袁世凯;1918 年他接受袁世凯的邀请北上 “共商国是”,开启南北和谈。他不断探索革命新路径。在多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开始深刻反思。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给了他新的启示。他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表示钦佩并希望合作;从此开始思考国民革命真正的成功之路,和苏联的联系逐渐紧密。帮助他和苏联联络的具体工作从宋霭龄转为宋庆龄(宋霭龄帮助丈夫孔祥熙、联同弟弟宋子文忙于金融事务,让二妹宋庆龄接替她、负责孙中山国际事务秘书的工作)。
![]()
孙中山第三阶段的国民革命,从1922年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与苏共、中共和共产国际逐步展开合作,最终采纳了改组国民党、联合工农群众、创办军校和农校等建议,提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为革命注入新的活力。孙中山明白到要致力革命武装建设,革命党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1923 年,他委派代表团赴苏联考察。代表团回国后,孙中山决定创办军校,组建现代化的、正规的国民革命军。1924 年 6 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成为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后来中国的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第三阶段,孙中山的革命重点已从维护共和体制、寻求和平统一,转向探索革命路径(亲俄亲共、依靠农工)和建设革命武装(军队建设、准备北伐)。
孙中山与苏联的具体合作(1923-1925)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的开端。当年孙中山陷入困境,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失败,缺乏革命根据地和军事力量,亟需外部支持。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推动世界革命,支持亚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势力成为重要合作对象。一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蚕食和欺凌加剧,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危机。孙中山意识到需要联合国际上“以平等待我”的新兴革命力量对抗帝国霸权主义。
1918 年,孙中山致电列宁祝贺十月革命成功,开启双方联系。1920 年,苏联代表维经斯基访华,与孙中山讨论合作的可能性。1922 年,马林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会见孙中山,提出 “以俄为师” 的建议。1923年1月,苏联代表越飞(Adolf Joffe)与孙中山在上海会谈,签署并发表《孙文越飞宣言》 ,核心内容包括苏联承认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广州组织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苏联支持中国的国民革命,同意提供军事和财政援助。孙中山同意和俄国联手,允许中国共产党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孙中山随即着手改组国民党,深化和苏联及中国共产党的合作。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立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政策,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苏联派遣军事顾问(以鲍罗廷为首)协助国民党建立黄埔军校,培训军官。双方有合作基础,因为有共同目标。孙中山的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主张,与苏联推动世界革命、反对列强在华横行霸道的战略基本一致。苏联提供资金、武器和军事技术援助国民政府,孙中山同意苏联在华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与越飞、鲍罗廷等苏联代表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推动了合作的进程。苏联的支持使国民党迅速壮大,为北伐战争奠定基础。中共通过加入国民党扩大了影响力,培养了干部骨干。在这过程中,为全世界开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友好合作、互相支持的先例。
可惜的是,孙中山因为积劳成疾,1925年3月12日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仅59岁。出师未捷,十分可惜。如果孙中山能够多活起码5至10年,中国的革命形势可能完全不一样,第一次国共合作也不会只是维持了短短3年(1924至1927)。
历史没有如果。笔者认为,从1925年到今天,回顾百年来的变迁,只有一个如果。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没能够认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就没有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没有战后80年来踔厉奋发的丰功伟绩。历史是人民书写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的抉择。今天中国共产党党员超过1亿人,中国国民党党员只有32万人,真正自行缴纳党费、承认自己仍归属于国民党党员身份的只有4 万人。今年的九三大阅兵是强国建设、强军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新的出发点。历史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道路尽管是曲折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百年回眸,脉络分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