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专机刚刚飞离北京,俄罗斯方面就传出一个重大消息:明年初,中俄将签署远东国际超前发展区的政府间协议。
这份突如其来的“重礼”恰好在普京结束访华之际公布,时间点选择得恰到好处。
这不仅仅是两国友好关系的象征,更是俄罗斯在西方制裁背景下向东看战略的实质性突破。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俄方此次的动作如此迅速,展示出的诚意远超往常。
普京此次中国之行整整持续了四天,打破了他担任总统25年来的外交惯例。这是他首次为单一国家停留超过三天,以往外访平均时长仅有1.8天,这次安排相当于以往的两倍。
普京的专机于8月31日抵达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中方以顶级礼遇迎接。红毯自舷梯直铺至接机区,三军仪仗队列队整齐,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访问期间的一个细节格外引人注目:9月2日凌晨两点,一列车队在夜色中驶过天安门广场,载着普京从天津疾驰北京。
这绝非普通的交通安排,而是蕴含着多重战略考量。深夜出行既能最大程度规避安全风险,又凸显了普京对9月3日我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高度重视。
这种紧凑到打破常规的行程安排,清晰地传递出他将此次历史纪念活动置于与上合峰会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普京此行收获颇丰,连续获得了四份大礼。第一份大礼是中俄蒙三国签署了关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的30年备忘录。
第二份大礼是中俄签署的22项合作协议,覆盖范围不止能源领域,还有科技、农业、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
第三份大礼是俄印关系的进一步亲近。普京和莫迪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的亲密关系,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并非孤立无援。
第四份大礼是俄朝关系的深化。普京与金正恩会谈长达2.5小时,朝鲜明确表示“只要俄罗斯有需要,朝鲜一定尽己所能为其两肋插刀”。
普京回国后立即宣布的远东国际超前发展区协议,代表了中俄合作的新模式。这不是普通的合作协议,而是政府间协议,意味着两国政府将直接为这个项目背书。
俄罗斯为此拿出了“压箱底”的优惠条件:入驻企业将享受“双重保护”。一方面在俄境内注册成为俄罗斯法人,企业数据完全保密,让西方制裁找不到下手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还能享受10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红利。这种“数据隐身术”加“税收假期”的组合拳,确实显示了俄罗斯政府的诚意。
远东开发面临两大挑战:基础设施和劳动力。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2人,俄乌冲突加剧了这一问题。
2022年俄罗斯劳动力人口减少了约200万。很多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士选择离开俄罗斯,导致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出现严重用工荒。
基础设施也是个大问题。以黑瞎子岛为例,这个位于中俄边境的岛屿至今没有铁路连通,主要依靠公路和航运。岛上基础设施简陋,连基本的工业用地都难以保障。
面对远东开发的挑战,俄罗斯并非孤立无援。我国在技术转移、基建协同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可能为破解难题开辟新路。
专家认为,如果中俄能够聚焦几个重点领域,比如能源深加工、农业开发、物流枢纽建设等,有可能打造出几个示范项目。
这种合作将为我国企业提供大量机会。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丰富,但缺乏开发资金和技术,这正是我国的优势所在。双方互补性极强,合作空间广阔。
普京此次访华及后续的远东合作计划,对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中俄本币结算比例已飙升至90%以上,这对美元霸权构成了挑战。
上合组织也在不断扩大影响力。随着白俄罗斯完成加入程序,组织正式迎来第十个成员国。这个覆盖全球40%人口的组织,已成为平衡西方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我国在此过程中保持着平衡立场。访华期间,普京没有主动提起乌克兰局势,而我国的态度始终明确:支持和平解决,不卷入冲突,保持中立的同时,持续加深对俄合作。
普京完成访华行程后,并未径直返回莫斯科。而是选择转机,向着远东的海参崴飞去,开启后续行程,海参崴也将迎来这位备受瞩目的重要人物。
他要去部署刚刚在我国敲定的能源大单,包括将“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输气量从380亿立方米提升至440亿立方米,远东线也从100亿提升至120亿立方米。
这些数字背后,是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的东移,也是我国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两国各取所需,共同书写国际关系新篇章。
参考:普京离开北京|中国新闻网——参考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