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休赛期刚被一笔大交易炸出水花,还没等尘埃落定,评论员苏群就一句话点到关键,他说CBA的工资和交易制度看似模仿NBA,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利用,这话一出,立刻在评论区里被球迷反复转发点赞,因为这既是对CBA现实的写照,也是对当下格局的提醒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既然叫“模仿,那理应跟得上NBA的思路,工资帽严控,交易公开透明,可事实往往不是,CBA在纸面上确实抄了不少NBA的规则,比如顶薪、工资帽、交易窗口,但用到实处却像套了个壳子,很多细节是模棱两可的,留给操作的空间特别大,甚至可以说只要俱乐部和球员有默契,制度本身就帮不了多少忙
拿最近这笔大交易来说,乍一看是强队补强,弱队摆烂换筹码,逻辑没错,但问题在于换回来的筹码有没有实际价值,合同条款到底多透明,外人根本摸不到门路,这样一来就容易让外界觉得,交易不是在场上拼杀,而是管理层的暗箱操作,这种观感很难让球迷有信任感
更关键的是,制度的模糊边界给了球队很多“灰色玩法,比如签约期拉到最后一刻,让球员没别的选择,只能接受不那么合理的价格,或者用保护性条款锁死某个球员的未来去处,这些在NBA因为联盟工会和媒体监督会被无限放大,但在CBA这里往往安安静静就过了,连个像样的披露都没有,久而久之,球迷早就练出了读规则背后的弯弯绕
问题来了,这样的制度到底是在帮助联赛,还是在消耗大家的耐心,如果只是一味靠人情操作,强队就更加稳固,弱队只能继续消耗资源去迎合,想见到真正的均衡比赛几乎是奢望,这不就是很多球迷口中所谓的“CBA假装学NBA,结果学了个四不像吗
从历史上看,CBA并非没有过透明的尝试,十几年前,姚明退役后开始参股上海队,那几年联盟推过一些公开披露工资的模式,可惜没形成常态,反而逐渐退回到各自为政的状态,这么一来,公众监督的窗口自己关掉了,留下的就是不断的外界质疑和赛场内外的温差感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制度怎么规定,真正上场打球的还是队员,管理层能做的是营造一个尽量公平的竞争环境,让球员知道努力和薪水挂钩,表现和位置匹配,但现在的矛盾就在于,规则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太大,导致不少人觉得拼尽全力不如找个好东家靠谱,这种心态如果蔓延开来,对联赛的观赏性和职业精神都是伤害
球迷的声音其实很直接,有人吐槽说要么彻底学NBA,有工会有媒体曝光,有工资帽就必须严格执行,要么干脆别假装,不然就是“既当爹又当裁判,最后苦的还是球员,也有人觉得能操作就操作,谁能利用规则本事大,毕竟联赛环境就这样,大家玩的是人情世故,换个角度理解也是“本土特色
这倒让人想到一个对比,当年NBA的凯尔特人靠操作囤下三个首轮选秀权,硬是重建出塔图姆和杰伦布朗,这全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而CBA某队换了三个年轻人和几个未来签,到底签在哪年,权重几何,连记者都很难问明白,那球迷就更别说了,你说信任从哪来
所以苏群这句话才会戳中痛点,他没说CBA制度一无是处,而是提醒大家,制度看似完善,实则还有利用空间,换句话说,这个体系可以帮人成功,也可能成为遮羞布,就看你用的是什么姿势了,而球迷的热议,本质上是怕这种空间最终演变成不公平的温床
总结来说,现在的CBA需要的不是再编花哨的规则,而是让现有的制度真正落地,少一点模糊空间,少一点“操作余地,多一点透明和信任,这样才能让球迷把注意力放回到球场上,而不是评论区的对喷和阴谋论,毕竟一个联赛的核心价值,永远是比赛的含金量,而不是交易桌上的小心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