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置业新趋势:港人北上催生跨境社区
从东京到深圳:全球核心资产争夺战升级
日本房产税收割中产:评估价陷阱、继承困局与亡者征税
2025买房生死线:租金覆盖不了月供的城市,都是赌场
李嘉诚湾区撤退真相:香港输给深圳的十年,藏着一场土地战争
长江实业在大湾区的资产调整动作引发市场关注。2025年第三季度,其在东莞、惠州等地的四个住宅项目集中入市,最低单价仅7000元/平方米。这类产品具有鲜明的港资特征——惠州主打小户型刚需盘,四十万即可置业;广深郊区则布局低密别墅,单价控制在两万元区间。这种策略背后,是香港与内地城市发展路径的分化写照。
香港的居住困境早已不是新闻。核心区域每平方米二十万起步的房价,让年轻群体被迫向外寻找出路。当同样的资金在香港只能置换洗手间时,在大湾区却能获得百平方米的居住空间。加之深港高铁实现30分钟通勤,深圳北站周边已聚集数万港人社区。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长实项目的售楼处常见港籍家庭身影。
这种人口流动趋势早有端倪。2000年深圳GDP不足香港的八分之一,但到2024年已实现反超。二十年间,两个毗邻城市走上不同道路:香港新界大片土地因发展争议长期闲置,同期深圳通过填海造陆新增超过三百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当深圳前海崛起为金融中心,东莞松山湖集聚科技企业时,香港仍陷在存量土地的利益博弈中。
国际经验同样值得参考。在土地私有的日本,财产税代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主要收入。部分人口流失城市出现奇特现象:房产市值跌破百万日元,但政府评估价仍维持在千万级别。更棘手的是继承难题:当房产拥有数十位继承人时,处置需全体同意,往往陷入僵局。曾有北海道业主为处理祖宅,最终倒贴百万日元才成功过户。
但东京都市圈展现着另一番景象。新宿区公寓空置率长期低于3%,核心地段租售比维持在3.5%以上。分化格局印证着不动产的铁律:人口流向决定价值水位。当北海道小城业主为负资产焦头烂额时,东京房东正享受稳定现金流。
这种分化在东大同样显现。202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上广深住宅成交量占重点城市总量的53%,而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突破三十个月。更值得关注的是资金流向:上半年房企在二线以上城市拿地支出同比增长45%,但对三四线城市投资额骤降60%。
杭州某高端社区的案例颇具启示。有业主斥资近亿打造定制别墅,镶嵌玉石的地板、鎏金吊顶极尽奢华,却难寻买家。与之对比的是同小区标准户型:开发商交付的简装房转手周期不超过两周。市场用脚投票证明:小众审美属于消费,大众共识才是资产。
回到大湾区布局,长实项目的选址暗藏深意。东莞项目紧邻赣深高铁塘厦站,中山楼盘距深中通道出口五公里。这种"轨交+低密"的组合,精准捕捉到港人"居住降级、通勤升级"的需求痛点。随着广深港磁悬浮规划浮出水面,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正在成为现实。
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最新表态也指明了方向:城市建设重点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北京东坝、上海前滩等城市更新板块,土地溢价率持续领跑;深圳推出的保障房转化计划,已消化二十万平方米存量住房。政策导向清晰的指明:核心区域的迭代更新将取代粗放扩张。
当我们观察日本小城衰败的独栋住宅,审视大湾区拔地而起的跨境社区,可以清晰看到房地产价值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钢筋水泥构筑的不再是暴富神话,而是城市资源的使用凭证。在人口流动加速的时代,资产的终极考验不再是账面浮盈,而是能否产生持续生存的养料。
(正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