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七年,权臣纳兰明珠面临灭顶之灾,朝堂弹劾如潮,皇帝震怒。
就在这生死关头,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让妻子主动告发自己谋反。
这不是疯狂,而是绝境中的政治智慧。
——《壹》——
叶赫后裔的崛起之路
1635年,一个注定要搅动清朝政坛的男孩出生了,纳兰明珠,叶赫那拉氏, 这个姓氏在满洲贵族中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与皇室的血脉纠葛,意味着永远摆脱不掉的政治宿命。
他的曾祖父金台吉,曾经是努尔哈赤的死敌, 叶赫九部联军的统帅,建州女真最顽固的对手,但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哲哲,恰恰成了努尔哈赤的福晋,生下了皇太极。
父亲尼雅哈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当建州女真崛起不可阻挡时,他率领叶赫部投降, 努尔哈赤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授予佐领官职,这一跪,换来了家族的生存空间。
康熙登基时,明珠已经是一个27岁的青年。
他选择了最直接的道路,进宫当侍卫,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能够每天出现在皇帝面前的人并不多,明珠抓住了这个机会。
1664年,纳兰明珠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
从侍卫到内务府总管,仅用了几年时间, 这样的升迁速度,在清朝初年并不多见,明珠用自己的能力证明,叶赫后裔也能在新王朝闯出一片天地。
1666年,明珠被任命为弘文院学士,正式参与国政。
从此,他不再只是皇宫的管家,而是帝国决策层的一员,1668年,淮扬地区发生严重水患,黄河与淮河交汇的清口地区,成了一片泽国。
百姓流离失所,漕运受阻,朝廷焦虑万分。
康熙派出了两个人:工部尚书马尔赛和纳兰明珠, 这个组合很有意思,一个是经验丰富的老臣,一个是年轻有为的新贵。
明珠没有让康熙失望, 他实地勘察,详细调研。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修复白驹场的旧闸口,开凿黄河北岸引流渠道,方案得到康熙认可,工程顺利完成,淮扬水患得到控制,漕运恢复正常。
明珠因功被提拔为刑部尚书。
33岁的年纪,已经位列六部尚书,在满朝文武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说他是靠关系上位,有人说他是真才实学,但不管怎样,明珠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治水之功,让他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
——《贰》——
撤藩决策中的关键角色
1673年,一个让康熙头疼不已的问题摆在了面前:三藩,吴三桂占据云南,尚可喜控制广东,耿精忠盘踞福建,三个异姓王,手握重兵,各自为政。
名义上是朝廷的藩王,实际上已经成了独立王国。
这三个人的野心越来越大,尤其是吴三桂,已经有了自立为王的苗头,问题是:撤还是不撤?撤藩,可能引发叛乱,朝廷要付出巨大代价。
不撤,等于养虎为患,早晚要出大事。
1673年冬,尚可喜主动上疏,请求撤藩告老还乡,这个举动,让朝堂陷入了巨大的争议, 吴三桂和耿精忠也随即上疏,表示愿意撤藩。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在试探朝廷的态度。
康熙召集群臣商议,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纳兰明珠,作为康熙的心腹重臣,他的态度至关重要,明珠毫不犹豫:撤。
这一个字,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果然,吴三桂立即起兵反叛,耿精忠和尚之信也相继响应,三藩之乱爆发,天下震动,朝堂上立刻有人跳出来,要求处死倡议撤藩的大臣。
索额图第一个开火,直指明珠等人误国。
康熙的态度很明确:"这是朕的决定,他们何罪之有?" 这句话,不仅保住了明珠,也奠定了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三藩之乱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中,明珠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他负责协调后勤供应,调配兵力部署,处理战时政务, 虽然不在前线指挥作战,但后方的统筹工作同样重要。
1681年,吴三桂死去,叛乱逐渐平息。
康熙在朝堂上公开表态:"当初商议撤藩,只有明珠等人的想法符合朕的心意。"这句话的份量有多重? 意味着他在朝堂上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1677年,明珠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后来又晋升为太子太师。
——《叁》——
权力带来的诱惑与堕落
康熙二十年代初,纳兰明珠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兢兢业业的侍卫了,十几年的权力生涯,让他逐渐迷失在奉承和利益中,他开始结党营私。
朝堂上,凡是依附明珠的官员,升迁都格外顺利。
凡是与他作对的,很快就被排挤出去,卖官鬻爵成了公开的秘密, 想要升官?拿钱来,想要肥缺?更要拿钱。
明珠的门第,每天车水马龙,送礼的官员络绎不绝。
康熙二十三年,学道考试结果公布后,前来谋求职位的人都要事先商讨价码, 九卿选拔时,必须按照明珠的意思安排。
整个选拔制度,被金钱彻底腐蚀。
康熙并非不知道这些事情,他曾经私下对明珠说:"身为官员要清廉,你拥有全才,不易得到,只要稍加研读'性理一书',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是警告,也是最后的机会,但明珠没有听进去。
权力的诱惑太大,利益的驱动太强,他以为凭借与康熙的关系,可以继续为所欲为,朝堂上,明珠最大的对手是索额图。
两人势同水火,各自拥有庞大的党羽集团。
索额图的底气来自血缘关系,他是康熙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是皇室的亲戚,而且性格张扬,做事霸道,在朝堂上颇有威势。
1688年,一个叫郭琇的御史,成了压垮明珠的最后一根稻草。
郭琇不属于任何派别,二月,郭琇上疏《大臣结党营私疏》,直接弹劾纳兰明珠和余国柱,奏疏中列举了明珠的八大罪状。
奏疏送到康熙面前,皇帝震怒, 多年来对明珠的不满,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出口。
明珠知道,这一次真的完了,康熙绝不会轻饶,搞不好,全家都要受到牵连,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明珠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他把妻子叫来,说了一番话:"如今朝廷中已有许多人弹劾我,陛下若见到那些证据,恐怕很难不信,你赶紧写一份奏章,声明我有谋反之意!"
这是险棋,也是唯一的生路,用皇帝的怀疑心理,来换取一线生机。
——《肆》——
康熙的权衡与妥协
明珠的妻子按照丈夫的吩咐,上书告发明珠谋反, 奏疏送到康熙面前,皇帝果然犹豫了,谋反?纳兰明珠? 康熙仔细琢磨,觉得不太可能。
明珠虽然贪婪,但对皇室一向忠诚。
何况他们家与爱新觉罗氏有血缘关系,造反的可能性很小,更重要的是,明珠在撤藩问题上的表现,证明了他的忠诚。
如果他真有异心,当初就不会支持撤藩了。
经过深思熟虑,康熙做出了决定:罢免明珠的大学士职务,但保留内大臣的身份。 既惩罚了他的罪行,又没有赶尽杀绝。
1688年,明珠被革职,但几个月后,西北传来消息:噶尔丹部叛乱,康熙决定亲征。
这是明珠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主动请缨,要求随军出征,康熙答应了,让他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西征期间,明珠尽心竭力。
粮草调配、辎重运输、兵员补充,每一项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知道,这是自己政治生涯的最后机会,1697年,噶尔丹兵败自杀,西北平定, 明珠因功官复原职,重新成为内大臣。
但此时的明珠,已经不是当年的明珠了。
康熙虽然恢复了他的职务,但再也没有给他实权,他更像是一个荣誉职务的摆设,而不是真正的决策者,1708年,73岁的纳兰明珠在北京的府邸中安然去世。
临终前,他回顾自己的一生。
从叶赫部酋长的孙子,到权倾朝野的大学士,再到被罢黜的失势权臣,最后以内大臣的身份善终,这一生,跌宕起伏,但总算有始有终。
康熙派遣皇三子胤祉前往吊唁,这是对明珠的最后礼遇。
皇子亲自吊唁,说明康熙对这位老臣的复杂感情,有愤怒,有失望,但也有怀念,明珠的墓碑上刻着:"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议政内大臣前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公墓志铭。"
这行字概括了他的一生:荣耀与耻辱并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