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1930年—2025年),生于厦门鼓浪屿,祖籍江苏无锡,历史学家。因先天性肌肉萎缩行动不便,早年历经战乱与病痛,仍凭毅力坚持求学。1953年从台湾大学毕业,曾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退休后笔耕不辍,晚年瘫痪后仍坚持口述写作。
许倬云一生著作等身,被认为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其学术代表作有“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另有“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其作品《万古江河》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我们要给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文/ 许倬云
每个教书的人都要将自己研究学习的东西,这个手拿进来,另外一个手送出去,在自己的脑子里做一番筛检做一番整理,借书本与讲演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系统性的知识,我认为这是教书者的责任。知识是死的,教育是活的,如果知识只是一套固定的数据,不如买一部百科全书给学生,有问题去查就是了。
我们要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死的知识,不是灌输数据、灌输知识,我们要给学生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判断知识的能力以及内化知识最后因知识而成长的能力,这个是我们真正的责任。
担水砍柴是基本的修养功夫。先父是清代江南水师毕业的,到最后他做到国民海军的将领。当时每一个水师学堂的学生都要从甲板上打锈开始。水师学校的学生,上了船做的第一件工作是做普通的水手。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打锈,海水侵蚀甲板的锈。天天打锈,不打锈甲板就烂穿了。你只有从打锈中才懂得风,懂得浪,懂得船的动摇,懂得你和船一体行动的感觉。从知识转化成智能,就是这个道理。
厚植学力
教书不教一套死板的知识。假如要做老师,第一就是对自己要有要求:我的学力够不够?我有没有能力教这一门书?没有能力的话,我可不可以跟我的院长、系主任说我这一门课可以教,但是允许我有一定的范围。超越这范围的我不能教。所以我发出的教课大纲,只在我的能力之内。
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到此停止。我们要不断地厚植自己的力量,这是与上面说的自强不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永远要厚植学生的学力,使得大家有十分的力量就去做十分的事情,因为我们不能对学生说用十分的力量去做二十分的事情,以致到了最后是在课堂上胡说八道。胡说八道最大的谬误在于学生看穿了你的胡说八道,居然也学会胡说八道。谬种流传是非常大的灾难,所以厚植学力是每个人自我期许中很重要的一条。
传道解惑
传道与解惑:这个“道”不仅是道学之“道”,也不仅是大道的“道”,这个“道”是研究的方法,求好的学问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道”就是我们找路的能力,辨别路的一种本领。胡适之先生讲,他最恨人的就是“绣得鸳鸯与君看,不把金针度予人”。我把这鸳鸯绣好给你看,但不告诉你这鸳鸯是怎么绣出来的。胡先生说我们不仅要绣得鸳鸯与君看,还要把金针度予人,把这针法也要传给人家。
我这一辈子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在大学二年级,我的老师劳贞一先生教秦汉史,教了大约有半年的时间是在教玉门关在哪里。玉门关是在小方盘呢,还是不在小方盘?一个学期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全班大概有二三十个同学,都烦死了。
后来到了劳老师八十岁,老学生帮他做生日,我致谢词。我特别提起,那一门课我受了不少益处:
老师为了讨论小方盘是不是在玉门关口,旁征博引,把史料交代给学生,史料的考证交代给学生,史料错误的订正也交代给学生。
一个历史问题,他教了历史地理、史料学、语言学、文字学、考古学等知识。为了一个遗址,他讲授了不少方法。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他把汉代的官制也告诉我们,包括汉朝的地理、边疆关系、匈奴与汉人的关系、边区的经济制度等。
他是把金针给我们,不是让我们看鸳鸯而已。鸳鸯简单得很,“玉门关在小方盘”,一句话,他搞了半年啊!专搞这个东西,课堂里边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有时就我和他师生两个人对坐。
我并不是说这是最好的教学法,我对这种教学法也是有批判的。劳老师教的方法,若我用去教中学就难安了,但所教的学生今后将担任研究院的研究员,这却是好的方法。这就是传道解惑的工作。
教育问题困惑
教育,永远充满了争议,永远充满了话题 。教育问题困惑,其实与教育本身的使命不可分割,因为从古以来人类的教育既是要求延续,又要求创新。成人将经验传授给儿童,是知识的延续,因此,教育的主题,经常由上一代决定。延续与保守,常相伴而至。另一方面,人类发挥其智能,又不断将前人的经验推陈出新,突破原有知识的领域。人类遂能不断继长增高,开拓新的境界,增加新的生活资源。继承之中,又常有创新。
知识的突破与创新,规范的崩解与再造,这两种趋势是人类文化日新又新的能源。于是,教育中的传承与持守,是人类社会的安定力量,却又必须保留足够的空间,让创新与再造有发展的机会,正如植物育种,不能只容许一个品种存活推广,而忽视了、放弃了其他品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教育必须保持多元,留下开放的空间,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予个人充分机会,发展其潜能,完足为人,也在于给予社会不断更新的功能。但是,教育另一撅的特性,亦即延续与保守的一面,又常含运用已存在的权威,借安定为理由,防止有突破与创新。这两撅之间的辩证关系,造成教育发展方面常见的困扰。
教育应有领导风气的功能
即在稳定与进步之间,求取平衡;一方面在学习之中持守一定的秩序,另一方面经由理性、慎思明辨,寻求日新又新的方向与动力。大致言之,一生教育之前段,学前及中小学阶段,以「社会化」为主,但又必须预留空间,庶几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但是心智日渐成长,在大学的阶段,学生当有更多寻求创新的机会,必须以培养检验思考的能力。至研究进修的阶段,教育的功能即当以开拓知识领域为主。在成人阶段即使离开学校的学程,社会成员仍当以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终身教育的管道,不断保持自我成长,求取丰富的「知」「情」俱优的人生。
教育应有领导风气的功能。不幸,今天是风尚带着教育走。在延续与保守之中,力求创新,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同样重要的,则是如何在迅速的变化中,教育仍能保持相当的品质。 做到两者的平衡,即不能凭借制度上的改弦更张,而需教育内容有足够的空间,让一代又一代,有远见的人,能够开拓新的视野。多元与开放,即是向未来发展的空间。
来源:许倬云说历史(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儿童的未来在教育
未来是一个需要创造力的时代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
当下环境下培养出应有的创造力?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
在老师陪伴下建立属于自己文化的归属?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老师
与孩子一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寻找有缘家庭,一起探寻适合儿童的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