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救保护”到“价值再生”:
平遥县探索文物保护新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平遥县作为山西省的文物大县,境内不可移动文物多达107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0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平遥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根基。近年来,平遥县始终秉持整体性与系统性保护相结合的理念,以健全保护体系为抓手,以深挖文化价值为核心,持续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高质量发展,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独特魅力、绽放璀璨光彩。
一、加大投入力度,筑牢文物安全“防护屏障”
平遥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推进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1.16亿元,精准实施了36个文物保护项目,涵盖古建筑修缮、遗址加固、环境整治等多个领域。
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推动技术赋能进度,目前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已完成数字化保护工作,通过三维建模、影像留存等技术,实现了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和数字化展示;3处国保单位启动安防工程建设,引入智能监控、红外报警等现代化安防设备,为文物安全装上“智慧眼睛”。
坚持多元共保。持续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保护格局,创新推出的文物社会认养模式成效显著,已有11处文物通过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认养获得了持续的保护资金和专业维护,为文物安全筑牢了坚实的“防护屏障”。
二、健全保护网络,构建协同共治格局
为强化文物保护体系建设,平遥县着力构建起县、乡、村、保护员“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文物安全保护格局。所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均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管护、研究和展示工作;其余文保单位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通过县与乡、乡与村、村与保护员层层签订责任书,将保护责任细化到每个环节、落实到具体人员。目前,全县已配备专职文物保护员200余名,他们常年穿梭于田野乡间、古村院落,成为文物保护的“第一道防线”,立体化的防护体系让文物“保护网”越织越密。
三、深挖价值内涵,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
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平遥县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让沉睡的文物焕发生机。
创新展陈。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生动呈现——近年来成功举办的纪念日昇昌票号创立二百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等形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晋商文化的辉煌;累计举办的4场专题展览,涵盖古城建筑、民俗风情、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参观游览。
拓宽载体。完成了2本民俗文化系列书籍的编撰,系统梳理了当地传统习俗、民间技艺的发展脉络;开展8期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主题深入研讨,为平遥文物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出版26期《票号汇览》刊物,成为研究晋商票号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创应援。从书签、折扇到特色手工艺品,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融入大众生活,让人们在日常中触摸文化温度、厚植文化自信。
(图文来源于“晋中改革”,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