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洲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书记
若将中华民族比作一个向着现代化奔跑的生命体,那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就像支撑奔跑的"动力系统"——认知互通是"神经感知",相互认同是"关节协调",而最终形成劳动合力,则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前进动能"。当56个民族在共同的赛道上找到发力节奏,当每个"细胞"的能量都汇入整体的"运动势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奔跑才能更稳健、更持久。这恰如人体的运动原理:唯有四肢、躯干、核心肌群形成"力的合力",才能突破重力束缚,向着目标冲刺。
一、劳动合力:如同肌体的"能量聚合机制"
在人体工程学中,"力"的本质是能量的有序释放。一个简单的举重动作,看似靠手臂发力,实则是腿部蹬地的力量经腰部传导、肩部协同、手臂爆发,最终形成向上的合力——任何一个环节"卸力",杠铃都无法举起。中华民族各民族形成的劳动合力,正是这种"能量聚合机制"在社会层面的体现:不是某一个民族的"单打独斗",而是中华民族的"力往一处使"。
这种合力的神奇之处,在于"差异中的协同增效"。就像人体的红肌负责耐力、白肌负责爆发力,不同民族的生产传统、技能特长本就是共同体的"能量多样性来源":藏族在高原生态保护中积累的智慧,回族在商贸流通中的经营天赋,苗族在手工艺制作中的精巧技艺,汉族在现代农业中的规模化经验……当这些"差异化能量"被纳入同一个"动力系统",就能产生"1+1>2"的聚合效应。
现实中,这种"合力缺失"往往表现为三种"能量损耗":
动力分散。就像跑步时手臂乱挥会消耗多余能量,当各民族的劳动资源缺乏统筹,也会出现"重复建设""各自为战"的浪费。比如在一些多民族聚居区,若每个民族都单独搞小型加工厂,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规模,就像五指各自握拳,不如合力一击有力。
摩擦内耗。关节润滑不足会导致运动时能量转化为热能浪费,民族间若存在就业歧视、资源分配不公,也会让劳动合力在"内耗"中流失。当一个有技能的少数民族群众因偏见找不到工作,当优质的民族传统技艺因缺乏市场渠道被埋没,就像齿轮卡壳——不是没有能量,而是能量被摩擦消耗了。
传导阻滞。人体的力量传导靠骨骼连接,若腰椎受损,腿部力量就无法传递到上肢。在民族地区,这种"传导阻滞"常表现为基础设施落后: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因道路不通难以外销,牧区的优质畜产品因冷链缺失无法保鲜——劳动成果的价值无法实现,自然难以形成持续动力。
这些问题的本质,不是各民族"不愿出力",而是缺乏让"能量高效聚合"的机制。就像运动员通过科学训练优化发力顺序,中华民族的劳动合力,也需要通过经济建设、民生保障来搭建"能量传导通道",让每个民族的"劳动能量"都能顺畅汇入共同体的"发展动能"。
二、经济建设:搭建"能量传导的骨骼系统"
人体的骨骼不仅支撑身体,更承担着力量传导的关键作用——股骨将地面反作用力上传,脊椎将核心力量分散到四肢。经济建设对劳动合力的作用,恰似"骨骼系统":通过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统筹,为各民族的劳动能量搭建"传导框架",确保"局部发力"能转化为"整体前进"的动力。
(一)产业协同:让"差异化能量"形成传动齿轮
就像手表的齿轮系统通过咬合传递动力,合理的产业布局能让不同民族的劳动技能形成"咬合协同"。在云南的"民族特色产业带"里,彝族的野生菌采集、白族的乳制品加工、哈尼族的梯田红米种植,通过一条"乡村振兴产业链"串联起来:彝族群众负责原料采收,白族企业进行精深加工,哈尼族合作社参与电商销售——每个环节都是"齿轮",彼此咬合才能让整个产业链转动。
更精妙的是"跨区域产业协作"。宁夏的回族企业在新疆投资建设葡萄酒庄,既带来了酿酒技术,又吸纳了当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群众就业;浙江的汉族企业家到贵州苗族村寨开发旅游,既保留了吊脚楼、银饰等民族元素,又引入了现代管理经验。这种协作不是"谁替代谁",而是像不同大小的齿轮相互带动——大齿轮提供稳定动力,小齿轮实现精细调节,共同推动产业机器运转
在青海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中,藏族牧民参与光伏板维护,蒙古族群众负责风电场巡检,汉族工程师进行技术研发,回族商户提供后勤服务——他们的劳动技能不同,却在"绿色发展"这个大目标下形成了产业合力。当地牧民才让说:"以前放牛羊,收入看天;现在维护光伏板,每月工资稳定,还能照顾草场。"这种从"单一劳作"到"产业协同"的转变,就像骨骼从"分散支撑"到"整体承重"——劳动的价值在协作中被放大。
(二)基础设施:打通"能量流动的血管网络"
人体的血管网络确保血液输送到每个细胞,基础设施则像共同体的"血管",让劳动成果、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在西藏那曲,青藏铁路的延伸让藏北的牛羊肉48小时内就能出现在上海的超市;在四川大凉山,"悬崖村"的钢梯换成了盘山公路,彝族群众的核桃、花椒再也不用人背马驮才能下山——基础设施的完善,就像打通了"毛细血管",让偏远地区的劳动价值得以实现。
更具深意的是"数字基础设施"搭建的"无形血管"。内蒙古的蒙古族牧民通过直播卖羊肉,一天的销售额超过过去一个月;云南的傣族姑娘在抖音教织锦,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这些变化印证了一个道理:当5G网络、电商平台延伸到民族地区,地理距离就不再是劳动合力的阻碍——就像人体的"侧支循环"建立,即使主血管不畅,血液也能通过其他路径输送能量。
在新疆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维吾尔族的纺织工人、汉族的货运司机、哈萨克族的翻译人员、回族的物流调度员每天协作忙碌。一列列火车装载着各民族群众的劳动成果驶向中亚、欧洲,带回的不仅是外汇,更是"我们的劳动能走向世界"的自信。这种自信,恰是劳动合力的"精神燃料"——当每个民族都能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自然会更主动地融入共同体的"动力系统"。
三、民生保障:如同"能量补给的循环系统"
人体要持续发力,离不开循环系统输送氧气和营养——心脏泵血、肺部供氧、肝脏储能,共同构成"能量补给链"。民生保障对劳动合力的作用,正是这种"循环系统":通过公平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让每个民族的劳动者都能"充能续航",避免因"能量枯竭"而"掉队"。
(一)公平就业:让"能量入口"畅通无阻
就像人体的呼吸道需要通畅才能吸入氧气,公平的就业环境是劳动合力的"能量入口"。在广西南宁的"民族就业服务中心",有个特别的"技能匹配系统":输入"蒙古族""畜牧技能",能匹配到草原生态管护岗位;输入"朝鲜族""语言特长",能推荐跨境电商工作。这种"精准对接"打破了"身份标签"的限制,让技能成为就业的"通行证"。
更动人的是那些"打破偏见的就业故事":在甘肃临夏,回族青年马小龙通过职业培训成为数控机床操作员,打破了"回族只会做餐饮"的刻板印象;在湖南湘西,苗族姑娘石慧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用科技手段帮助家乡种植猕猴桃——当就业机会不再受民族身份限制,每个劳动者的"能量"都能找到释放的出口。
针对民族地区的"技能短板",各地开展的"定向培训计划"就像"能量转化器":把藏族群众培养成生态导游,把彝族妇女培训成刺绣技师,把维吾尔族青年教成电商主播——不是让他们"放弃传统",而是帮他们掌握"现代技能接口",让传统劳动智慧与现代市场需求对接。这种培训的效果,在云南德宏的景颇族村寨可见一斑:村民们既会种传统的"景颇稻",又学会了直播带货,收入三年翻了一番。
(二)社会保障:构建"能量缓冲的安全垫"
人体的脂肪组织能储存能量应对饥荒,社会保障则像共同体的"能量缓冲垫"——当劳动者遇到疾病、失业等"能量低谷"时,能获得托底支持,不至于彻底"失去动力"。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族职工享受统一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汉族职工和维吾尔族职工的报销比例、领取标准完全一致;在贵州黔西南,彝族、布依族、汉族群众的低保政策"一碗水端平",不因民族成分而有差异。这种"无差别保障",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安心发力。
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困难,"专项保障政策"就像"靶向补给":给高寒牧区的牧民发放冬季取暖补贴,为边疆的少数民族教师提供额外津贴,对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营养午餐"计划——这些措施不是"特殊照顾",而是弥补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带来的差距,让不同地区的劳动者站在"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
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不仅建起了新民居,更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藏族群众的孩子上学有补贴,老人看病能报销,遇到灾害有救助。牧民桑吉说:"以前怕天灾人祸,现在有保障,干活更有底气了。"这种"底气",正是劳动合力的"心理基石"——当人们不用担心"用力过猛会受伤",自然愿意为共同目标全力以赴。
四、共同富裕:劳动合力的"能量转化目标"
人体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位移,中华民族形成劳动合力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位移"。就像跑步不仅是为了摆臂迈腿,更是为了抵达终点;各民族的劳动协作,也不仅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更是为了让每个民族、每个群众都共享发展成果——这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不是少数人的"冲刺",而是全体人民的"齐步走"。
这种"能量转化"的奇迹,正在无数民族地区上演。在四川甘孜,藏族、汉族、彝族群众一起参与"全域旅游"建设:藏族同胞经营民宿,汉族团队负责规划,彝族乡亲表演非遗歌舞,去年旅游收入突破百亿元,各族群众的人均收入较五年前翻了两番。在这里,劳动合力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家民宿里的笑脸、彝族姑娘的新嫁妆、汉族创业者的新厂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富裕果实"。
在宁夏吴忠的"民族团结产业园",回族的食品加工、汉族的装备制造、满族的文创设计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园区规定,每个企业招聘的员工中,少数民族比例不低于30%,各族员工享受同等的晋升机会、分红福利。回族企业家马世功说:"以前觉得'各干各的也能活',现在才明白,绑在一起干能活得更好。"这种"一起活得更好"的朴素认知,正是劳动合力最持久的动力。
共同富裕的妙处,在于"富裕中的多样繁荣"。就像人体的健康不是"某个器官特别强壮",而是"每个器官都功能正常";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也不是各民族"变得一模一样",而是每个民族都能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实现发展进步。在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成为旅游名片,彝族的火把节吸引八方游客,汉族的现代农业支撑粮食安全——不同的"劳动形态"都在为共同富裕贡献能量,最终汇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合力是"干"出来的生命动能
在人体工程学中,最强大的力量来自"全身协同"——当神经感知、关节协调、肌肉发力形成统一节奏,就能创造超越个体极限的奇迹。中华民族的劳动合力,正是这样一种"协同奇迹":它诞生于田间地头的共同劳作,成长于工厂车间的协作生产,升华于为共同富裕奋斗的征程中。
从认知互通到相互认同,从情感共鸣到劳动合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本质上是一条"能量聚合之路":让每个民族的智慧都成为共同体的"创意源泉",让每个群众的劳动都成为现代化的"动力单元"。当56个民族的"力"在经济建设中同频,在民生保障中共振,在共同富裕中升华,"四个与共"的目的地就不再遥远。
这或许就是这条"主线"最深层的启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力过程"——就像奔跑的人永远在迈步向前,我们的团结奋斗也永远在路上。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每个民族、每个群众那股"不服输、共向前"的劳动力量。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