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这样一座被瓷火熏染千年的城市,艺术家如繁星闪烁,来来往往。年轻的陶艺创作者层出不穷,有人昙花一现,有人沉潜无声。
而崔迪,这位出生于古城西安的女子,却以一份坚韧、才情与格局,在这片千年瓷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
她不是出自景德镇陶艺世家的艺术家,也不是背景最强的艺术创作者,但她却是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界,尤其是“景漂”一族中,少数能够将传统陶瓷技艺、现代艺术表达与品牌商业落地三者有机统一的代表人物。
短短十余年间,她不仅在全国陶艺界屡获大奖,其创立的“崔迪器”品牌,也在轻奢艺术陶瓷领域声名鹊起。有人称她为“陶瓷艺术界的一匹黑马”,也有人说她是“少有兼顾理性与感性的陶艺家”。
但她最在意的身份,或许只是:一个持续探索的创作者。
一颗种子,从西安种进景德镇
崔迪出生在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西安。5岁起便开始学习绘画,在纸与色的世界中自由徜徉。年少时,她的梦想其实并非陶艺,而是成为一名画家。那时的她沉浸于素描、水彩、油画的技法之中,技艺日益精进,对美术的感受力与创造力也逐步显现,十二岁的少女便获得了全国绘画金奖,可以说,对美术的喜爱陪伴了她的少年生活。
2005年,命运的拐点悄然出现。她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今景德镇陶瓷大学),正式开启了陶瓷艺术的学习之旅。这座城市,这所学院,这门古老的技艺,渐渐改变了她对“艺术”本身的理解。
“陶瓷不是画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需要时间、技法与情感的慢慢积淀。”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刚入学时,一位教授告诉她:“学习艺术就像建金字塔,塔尖上的艺术家,只占1%。你想成为那1%吗?”崔迪坚定地点头。
以学徒之心,走夜路拜师,四年如一日
在大多数人还在校园课堂完成规定学分便享乐大学暇余时光时,崔迪已经悄悄走上了一条更艰难的“拜师学艺之路”。
她发现,四年的大学课程远不足以掌握陶瓷全部的门类。基础课、理论课、作品创作、毕业设计……虽形式丰富,但真正要将一道工序做精、做深,需要时间的反复打磨,更需要对工艺的熟悉与把控。
于是,她主动放弃部分选修课,换取更多空闲时间,骑着自行车穿越坑洼不平的乡间小路,只为去乡下的瓷厂拜师学艺。那时的景德镇交通不便,从湘湖校区到老城区来回近40公里,夜晚更是伸手不见五指,做完工常常已到深夜十一点。夏天的工场闷热又不能开风扇,因为风扇会影响土坯的成型,师傅们赤膊上阵,依然大汗淋漓,崔迪,作为一个小女生,就这样穿着工服混在一群赤膊大汉的中间。很累,很苦,但她从未抱怨,也从未退缩。
“师傅让我搓泥,我就搓了半个月。起初以为是磨人耐性,后来才知道,搓泥是了解陶土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掌握了泥感,才能与陶土浑然一体,让套图有了生命。”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崔迪感慨万分。
从新彩、青花,到打磨、补水、荡釉、吹釉……每一道工序她都脚踏实地去学,去做。她从来不惧“手脏”,更不惧“路远”,四年的大学时光,她硬是把它当成八年在用。
第一批作品,即被博物馆收藏
到了大学毕业设计阶段,崔迪创作了三组作品:《山云》《沁》《轮回》,这三件作品融合了雕塑的空间感与釉上彩的绘画语言,在形式与观念上展现出罕见的成熟度。
其中,《轮回》这件作品,使用大量吉祥图案与东方符号,探索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意涵,最终被景德镇博物馆收藏。而另一件《影动幽香》,也被江西省博物馆永久收藏,而这还只是她学生时期创作的作品。
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学生时代的作品就连续多年入选多个重要展览:
• 2008年,《蝴蝶》入选第二届国际新秀陶瓷家展;
• 2009年,《沁》参加第三届当代国际陶艺展;
• 2010年,《轮回》参加第四届当代国际陶艺展,并获“高岭杯”最佳传承奖;
• 此外,《山云》《沁》还多次亮相各大青年陶艺家双年展与国际艺术博览会。
对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而言,这些荣誉不是幸运,而是她多年如一日沉潜的积淀。
而这份荣耀也给她带来了不菲的财富,毕业三年,当别的毕业生还在为生计发愁时,她已经赚到了一千万,还买下了人生第一套别墅。
陶瓷不只是艺术,也是标准
2012年,大学毕业第三年,崔迪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崔迪器”。
她的理念是:把艺术的表达、工艺的温度与当代生活的审美相融合。
在这个品牌里,每一件产品都严格把控品质。在崔迪看来,陶瓷不仅是艺术品,更应达到工业产品级别的精度与标准。
她常说:“哪怕是一个小杯子,误差也不能超过0.01毫米。”在“崔迪器”的工场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略有瑕疵的产品上都被红笔圈出,即使是肉眼几乎察觉不到的偏差,也必须淘汰。
这种几近偏执的标准,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中国工匠精神的敬意,也成就了崔迪器在高端陶瓷市场的口碑。
国际视野:从瑞吉酒店到江诗丹顿
2011年,国际五星级酒店品牌喜达屋(Starwood)旗下的瑞吉酒店在中国新开业,在层层遴选中,最终选中了崔迪作为艺术陈设瓷的定制者。她花了半年时间打样、调色、设计,最终全部作品顺利通过验收。
此后,茅台、劳斯莱斯、江诗丹顿等一众高端品牌也陆续选择“崔迪器”作为商务定制礼品。“我从不主动宣传这些合作”,她说,“因为好的作品自然会被看见。”
她的作品已被选为国宾礼品赠送给外宾。
山云瓷谷:她的陶艺王国
2015年,她在三宝瓷谷打造了自己的设计与生产基地——“山云瓷谷”。这里既是陶瓷实验室,也是艺术展厅。很多去景德镇的人,都会专程到“山云瓷谷”走一圈,我上一次去还是2017年,那是个春雨细细的日子,潺潺的小溪穿过“山云瓷器”的木桥下,远处的山谷浸没在雨雾中,半隐半现。今日再来,这里已然成了景区,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瓷谷安静地展示着她脱俗的存在,展品更丰富,也更有灵性。
与之前不同的是,在偏房多了一个直播间,从早上七点开始,这个直播间连接了崔迪和市场,国内和国外。
崔迪器的品牌不仅通过拍卖和收藏在高端细分市场深耕,同时也借助互联网渠道拓展到大众市场。如今,她的抖音、微信平台粉丝超过2000万人,单品销量突破10万件。
有人质疑她“是不是太商业”,她淡淡一笑:“艺术是我自我的表达,品牌是我对世界的回应。两者并不冲突。”
她的未来,注定飞得更远
2022年,她在陶溪川球磨展览馆举办大型个展《凤凰于飞》。展馆以三层结构展出:下层为她的过去,中层展示当下,上层则描绘她的未来。
在展览顶层,一幅“全球十大博物馆计划”赫然醒目——她的终极目标,是将“崔迪器”的个展办进世界上最知名的十家博物馆。
她说:“我要画一万只鸟,把它们画在瓷器上,让凤凰从中国飞向世界。”
一炉瓷火,十八年执念
崔迪不是速成的“网红陶艺家”,她是一步一个脚印,在瓷土、窑火与思辨中淬炼出来的年轻大师。
她的作品源于传统,却从不拘泥;她的理念接轨国际,但根扎中国。她既有艺术家的孤独,也有企业家的果敢;她是理想主义者,却活得极为现实、坚定。
景德镇的窑火千年未息,而崔迪,正以她独特的节奏和视角,为这座古城注入新的可能。
在她的世界里,陶瓷不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一种语言、一种信仰——一种,可以跨越时代与国界的东方美学表达。
更多作品,请至崔迪本人视频号欣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