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场精心设计的“温和攻势”?
美国国防部长在谈及中国九三阅兵时突然表态:“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这句话迅速被全球媒体置顶,看似温和的承诺背后,实则暗藏玄机。值得注意的是,此番言论并非出现在学术论坛或外交闲谈中,而是针对中国展示军力的阅兵仪式——美方选择这一时机释放“非冲突”信号,本身就是一场精湛的话语权博弈。
与其将之解读为“对华缓和”,不如将其视为一种战略姿态校准。美国正面临俄乌冲突、中东乱局与国内大选的多重压力,在亚太地区主动降温符合其当前利益。但“不寻求冲突”不等于“接受中国崛起”,更不等于放弃印太战略布局。这句话的潜台词或许是:美国希望控制风险,而非改变目标。
二、阅兵背后的无声对话
中国九三阅兵展示的现代化装备与战略力量,无疑向世界传递了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而美防长迅速回应“不寻求冲突”,看似放低姿态,实则试图将中国定义为“改变现状的一方”——仿佛中国展示国防力量是“挑衅”,而美国表态“不冲突”则彰显了“克制”。
这种话语体系的抢占,是国际舆论战的常见套路。美国通过将自身塑造成“理性的一方”,试图将中国推向“不确定性强权”的叙事框架。但事实上,中国阅兵是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而美国在亚太地区持续加强军事同盟、推进核潜艇合作等行动,早已暴露其“说一套做一套”的战略本质。
三、“不冲突”背后的三重算计
美防长此番言论至少隐藏三层意图:
安抚地区盟友:近期菲律宾、日本等国家在南海、台海问题上过度冲撞,已引发地区安全风险升级。美国需避免代理人的“冒险行为”将自身拖入直接冲突;
应对国内压力:特朗普政府面临选举压力,需避免在外交领域出现重大危机;
试探中国反应:通过“温和表态”观察中方是否愿意在科技战、台海等问题上让步。
值得注意的是,美防长特意强调“不冲突”的前提是“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而这个“规则”,恰恰是美国主导定义、并不断针对中国修订的规则。这种看似开放的表态,实则仍将美国置于规则制定者的高位。
四、中国的应对:听其言,更观其行
中国对美表态的回应必然冷静而清醒。中方早已多次强调“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但同时也划出红线:核心利益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美方若真想避免冲突,就应切实停止对台军售、解除科技制裁、减少南海军事挑衅。
历史证明,美国对华策略始终在“遏制”与“接触”之间摇摆。如今所谓“不寻求冲突”,更像是一种战术调整而非战略转向。中国的发展不会因他人话语而改变节奏,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更不会因外部评价而停滞。阅兵展示的不仅是武器,更是一个独立大国捍卫和平的底气。
五、国际舆论场的认知战争
美防长言论之所以能“引爆国际舆论”,恰恰反映了全球对中美关系的深度焦虑。西方媒体迅速炒作“美国释放缓和信号”,却鲜少追问:为什么中国正常阅兵会被视为需要美国“回应”的事件?这种叙事背后,仍是霸权逻辑对国际话语体系的操控。
中国早已跳出“被动回应”的框架,转而主动定义自身叙事。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中国正以实践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平方向演进。或许有一天,国际舆论将不再因美国一句表态而震动,而是习惯于倾听来自东方的理性声音。
结语:和平不是施舍,而是博弈后的平衡
美防长的“不冲突”表态值得谨慎欢迎,但更需清醒看待。大国博弈的本质从未改变,真正的和平从不源于他人“给予”,而是来自实力支撑下的相互尊重。当中国拥有足够能力捍卫自身发展权时,美国自然会选择“不冲突”——这不是道德觉悟,而是战略必然。
中国的回应,始终写在脚踏实地的发展中,写在阅兵场上那些沉默而坚定的武器里,写在每一个捍卫主权与尊严的选择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