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处抗战遗迹和纪念设施,数十个抗战故事,汇成1.56米的长卷,重现平郊抗战那段血火淬炼的历史。9月4日,新京报制作出版的《北平抗战刻忠魂》与《寻迹颂英烈》长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尾厅中展示,长卷主创人员现场和观众交流。长卷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上百份长卷,在数分钟内被游客取阅收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京报长卷主创人员和观众交流。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胜利日后,抗战馆里人潮汹涌
9月4日下午三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人潮汹涌,展馆外的宛平古城和卢沟桥同样迎来了大量游客,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游客手拿小红旗,庆祝刚刚过去的胜利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古城内,和卢沟桥毗邻,是“七七事变”爆发地,也是全面抗战的起点。
如今,革命烈士们当年流血奋战的古城,已经重新修葺,城墙上还留着弹痕,城内建起了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9月4日下午,纪念馆的门口排起长队,参观者有序进入纪念馆,聆听抗战故事、参观抗战文物,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民族苦难史。据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落成于1987年,2025年展厅经过升级改造,展览面积由原来的6700平方米扩增为1.22万平方米,于2025年7月重新开放,并展出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通过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人民14年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每天都有1.5万到2万人参观,高峰期超过2万人。”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在展厅中看到,人数众多的参观者,在一件件文物前仔细观看,相互讨论,展馆中还有互动部分,通过声光电的技术,观众可以亲身体验抗日战争的壮阔与艰难。
烽火长卷,吸引众多观众收藏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9月1日,新京报制作出版了《北平抗战刻忠魂》《寻迹颂英烈》两幅各1.56米的连版长卷。其中《北平抗战刻忠魂》长卷,用木刻版画这一抗战时期常见的艺术形式,重现平郊抗战那段血火淬炼的历史。《寻迹颂英烈》长卷,集纳了北京118处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存。
9月4日下午,长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主创人员走进纪念馆,和观众面对面交流,讲述长卷制作的故事。很多观众主动取阅《北平抗战刻忠魂》与《寻迹颂英烈》长卷,并表示通过长卷,对北平抗战历史有了更直观了解,而且长卷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抗战史诗的壮烈辉煌扑面而来。
新京报长卷在抗战馆展示。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一位北京市民在阅览长卷后表示,长卷制作精良,且服务性很强,以前不知道北京有这么多的抗战纪念设施,这个长卷中的118处点位,就相当于一份寻访抗战遗迹的指南,值得珍藏。
来自香港的张绮美是一位公务员,她和30多位来自香港各个部门的公务员一起,近期正在北京学习。9月4日是他们学习的最后一天,来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研学,恰好碰到长卷主创人员和参观者交流。她表示,这幅厚重而又丰富的长卷,和抗战馆的文物互相印证,对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直观的讲解,她会把长卷带回香港,把抗战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来自香港的张绮美在观看长卷。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闫佳琪、李泽卿、苏羽萱是三位高一的学生,她们来自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学校,9月4日是开学第一天,学校组织了中学部和高一的学生来这里研学,探访了卢沟桥、宛平城,参观了纪念馆里的众多文物。她们告诉记者,前一天的胜利日,她们刚刚看了阅兵,感受到了祖国的强盛,随后又参观了抗战文物,并通过长卷,更加全面地感受到那段血与火的史诗,了解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带队老师表示,正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节点,让孩子们亲身感受那段峥嵘岁月,在缅怀英雄的同时,将爱国情怀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传承伟大精神。
闫佳琪、李泽卿、苏羽萱在阅读新京报长卷。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