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飞机落地那一刻,机舱里传来一声轻微的震动,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到北京了。这座在课本里看了无数次名字的城市,竟然就这样呈现在我眼前,从踏出机场那一刻开始,我便开始练习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既是旅人,也是观察者;既是学生,也是一位准备和这座城市展开对话的人。
开营典礼的那天早晨,我注意到现场每个人眼里都有光、有期待,也有点不安,但那份“我们都在这里”的共感,很快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那一刻我不只是旁观者,更开始问自己:我希望在这里看见什么?又能带回什么?
对我来说,国家博物馆是第一个让我真的安静下来的地方。我以为自己只是来看看古文物,结果每一个展柜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过去对历史的未知与浅显。我在那面满是岁月痕迹的铜镜前站了很久。它虽不华丽,但镜面上浮雕着的图腾却让我一眼望进了千年之前的日常。导览员说:“这些文物不是用来崇拜的,是用来理解我们怎么来到今天的。”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下午我拍了很多照片,但更让我享受的是拍照之外的时光——那些静静凝视展品的时刻,像是我在向历史低头致意,也在向自己提问。
晚上走进王府井,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震撼。我一直以为那只是一条热闹的步行街,结果没想到这里是北京夜生活的缩影。街巷的红灯笼、正在叫卖的摊贩,包括一整排我叫不出名字的小吃摊,都让我目不暇接。
我品尝了烤串,还点了一碗胡同豆汁,这是那晚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为豆汁儿有点难以下咽的味道,一口下去差点破功。我边走边用相机记录着眼前的景致,心里豁然明朗起来:文化从不是什么崇高到需要抬头仰望的存在,它其实就藏在这样热热闹闹的场景里,带着几分烟火气,真实又鲜活地存在着。
第二天上午的专题讲座主题是文化视角与城市发展。老实说,起初我还担心会不会太学术,结果讲者非常幽默,时不时抛出一些让全场笑出声的例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城市不只是一堆建筑,更是一群人在同一个时间点愿意共同生活的证明”,这句话听起来很抽象,但当我想到昨天晚上王府井街巷车水马龙、人与人擦肩而过的瞬间,突然就懂了。原来我们正在感受的,不只是观光或参访,而是融入一个节奏、一种属于北京的集体气息。
最让我感动的,其实不是看到了宏伟建筑,而是那些很安静、很小的瞬间。例如,当我走在国博长廊时,一位志工奶奶主动和我聊天,问我们是不是来自台湾的学生。她说话很温柔,眼神里有一种开心,还笑着说:“你们的字写得真漂亮。”那一刻,我觉得这趟旅程最大的惊喜,也许就是遇见这些不期而遇的人和事。
行程虽然紧凑,但每一站都让我觉得时间拉长了、记忆变重了。我开始期待接下来会看到什么、遇见谁。这不是一趟纯粹的旅游,更像是一场探索——探索城市,也探索自己。我们在这里不只是学习,更是在体会,在和世界产生连结。从紫禁城那一站开始,我知道:来到这里,不仅是我要看见北京,还是要让北京也看见我。
2025年元月起,京彩台湾面向全网发起“京台心故事”主题征文活动,邀请两岸同胞和青年朋友用文字记录京台两地的旖旎风光与人文肌理,梳理京台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畅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心路历程,展现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我们期待与你一同书写“两岸一家亲,京台心连心”的动人故事~
作者 | 云林科技大学台青小吴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