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9 日,洛阳钼业(603993.SH)再度展现强劲走势,盘中股价一度攀升至 12.55 元 / 股,收盘时稳稳站在 12.36 元 / 股,总市值跃升至 2644.34 亿元。
今年以来,洛阳钼业股价犹如火箭般蹿升,年初至今累计涨幅高达 90.41%,成为 A 股市场上耀眼的明星资源股。
股价的持续上扬,得益于其优异的业绩表现。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达 947.73 亿元,虽同比下滑 7.83%,但归母净利润却大幅增长 60.07%,高达 86.71 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也实现 11.40% 的增长,达到 120.09 亿元。
铜价稳固在每吨 9000 美元以上,钴价同比涨幅超 40%,双重利好为洛阳钼业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
而在这一切成就背后,是中国商界神秘富豪于泳在运筹帷幄。他掌控着超 2600 亿市值的商业版图,坐拥全球近 1/3 的钴资源、1/10 的铜资源,用 20 年时间,完成从默默无闻到 “世界铜王” 的华丽转身。
于泳的商业征程可追溯至 20 世纪 90 年代。
早年他在上海投身贸易行业,专注化工原料与金属制品领域,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长三角商圈积累了原始资本。
2000 年前后,他创立鸿商产业控股集团,初期聚焦实业投资,行事极为低调,公司官网对管理层信息也鲜有披露,这种低调作风为他后续的资本运作埋下伏笔。
2003 年,洛阳栾川县的洛阳钼业深陷困境。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钼矿企业,其钼金属储量占亚洲总量的 28%、全球的 9%,却因国际钼价暴跌,连续 18 个月亏损,6000 多名员工中 3000 多人下岗,在岗员工月薪从 1200 元骤降至 400 元,且时常被拖欠工资。当地政府无奈之下,决定推进国企改制,引入社会资本。
此消息一出,资本界瞬间沸腾。复星集团郭广昌亲自带队考察,计划整体收购;紫金矿业陈景河也誓言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优质矿权;嘉能可、必和必拓等国际矿业巨头也纷纷派代表前来洽谈。
然而,最终脱颖而出的竟是鲜为人知的鸿商控股。
鸿商给出的方案极具吸引力。出资 1.78 亿元获取 49% 股权,其中 1.37 亿元直接用于企业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4101 万元专项用于下岗员工安置与再就业培训。
更关键的是,于泳主动表示不谋求控股权,仅担任 “战略二股东”,这一表态让政府吃下 “定心丸”。
当时有媒体试图深挖鸿商背景,却仅得到模糊注册信息,甚至传出于泳与 “327 国债事件” (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327国债事件)有关,但始终未得到证实。
谁都未曾料到,这次看似平常的入股,彻底改变了中国矿业格局。
于泳派驻的管理团队迅速展现出专业能力,关停低效附属工厂,专注钼矿开采主业;引入国外先进浮选工艺,将钼矿回收率从 65% 提升至 82%;同时打通销售渠道,直接与欧洲钢铁企业建立合作。
短短一年,洛阳钼业便扭亏为盈,实现盈利 2.8 亿元;2006 年利润飙升至 17.14 亿元,成为国内钼业 “利润王”;2007 年在香港上市,募资 81 亿港元,李嘉诚、李兆基等香港富豪纷纷大额认购,首日股价大涨 27%;2012 年实现 A+H 股同步上市,市值突破千亿。
于泳凭借不到 2 亿的初始投入,在 10 年内将一家濒临破产的国企打造成全球钼业巨头。
2016 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遭遇 “寒冬”。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跌至每吨 4300 美元,较历史高点暴跌 62%;钴价更是腰斩,众多矿业公司无奈抛售资产、裁员自救。
就在众人纷纷退缩时,于泳却在内部会议上果断决策:“当下是抄底的绝佳时机,新能源风口即将来临。”
他的判断并非凭空而来。彼时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起步,但于泳已敏锐察觉到,每辆电动车的铜使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 4 倍,三元锂电池中钴占比高达 12%。他坚信,随着电动车普及,铜和钴的需求必将爆发。
随后的 180 天,洛阳钼业开启全球资产收购行动。
- 2013 年,于泳提前布局,斥资 8.2 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 NPM 铜金矿 80% 股权,每年可获得 20 万吨铜、30 万盎司黄金产能。
- 2016 年 5 月,以 15 亿美元收购巴西铌磷矿,洛阳钼业不仅成为全球第二大铌生产商,还顺势进入农业磷肥领域,实现 “一矿多用”。
- 11 天后,又豪掷 26.5 亿美元收购刚果(金)TFM 铜钴矿 56% 股权,该矿山铜储量达 2400 万吨、钴储量 300 万吨,堪称全球优质矿山。
- 2017 年,洛阳钼业收购 TFM 剩余 24% 股权的操作堪称经典。
- 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资源收购存在诸多质疑,直接收购不仅可能面临监管阻碍,还会增加融资成本。、
- 于泳巧妙设计 “过渡交易”,先由渤海华美基金接盘,该基金股东中恰好有亨特・拜登(美国前总统拜登的儿子)参股的美国公司。三年后,洛阳钼业再以合理价格从渤海华美购回股权。
- 这一策略既规避了国际舆论风险,又借助基金杠杆降低企业债务压力。最终,洛阳钼业持有 TFM 80% 权益,将其打造成全球第五大铜矿山、第二大钴矿山,每年可产出 25 万吨铜、1.5 万吨钴。
- 2020 年,于泳乘胜追击,以 5.5 亿美元收购刚果(金)KFM 铜钴矿,使洛阳钼业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商。
在于泳看来,“挖矿” 只是起点,掌控全产业链才是终极目标。
2019 年,他花费 5 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三大金属贸易商 IXM,该公司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年交易额超 300 亿美元。通过 IXM,洛阳钼业的铜、钴产品能够直接进入特斯拉、宝马等车企供应链,省去中间环节费用。
2022 年,于泳促成洛阳钼业与宁德时代深度合作,双方相互参股,各出资 50% 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玻利维亚锂盐湖和刚果(金)铜钴矿。
同时,洛阳钼业成为宁德时代核心原料供应商,每年供应 1.2 万吨钴、10 万吨铜;宁德时代则承诺未来 5 年采购不少于 200 亿元产品。
这种 “资源 + 制造” 的合作模式,构建起 “矿山开采 - 原料加工 - 电池生产 - 汽车制造” 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2021 年,于泳悄然参与吉利 “极氪” Pre-A 轮融资,虽持股比例未公开,但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布局。
于泳的神秘在商界首屈一指。
自 2018 年首次登上胡润富豪榜,他的名字便频繁出现在榜单前列,2025 年以 1200 亿元身家位列第 38 位,然而公开渠道却难觅其近照。
媒体多次采访请求,均被鸿商控股以 “老板不接受采访” 为由婉拒。
他的商业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2004 年,鸿商系参与华夏航空筹建时,合作伙伴 “北京利德投资” 实际控制人与德隆系关系密切。德隆案发后,于泳迅速切断与利德投资的合作,避免卷入风波。
2017 年,鸿商控股竞购中法人寿股权时,财政部原副部长张少春的秘书刘小华在判决书里供述,于泳为获取审批便利,曾向其行贿 500 万元。
尽管鸿商最终成功拿下股权,但当时中法人寿已陷入偿付能力危机,此后两年累计向于泳控制的企业借款超 2 亿元,直至 2020 年宁德时代注资 30 亿元才有所好转。
抛开这些争议,于泳对市场趋势的精准预判令人赞叹。
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显示,到 2035 年,全球原生铜供应预计出现 30% 的缺口,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铜需求就将增长 3 倍。
而洛阳钼业 2025 年上半年 86.71 亿元的净利润、超 120 亿元的经营性净现金流,以及年内 90.41% 的股价涨幅,都充分证明了他布局的前瞻性。
从 2003 年用 1.8 亿 “低价” 入股洛阳钼业,到如今掌控全球关键资源、打造 2600 亿市值商业帝国,于泳的 20 年商业之路,每一步都精准踏准市场周期节奏。
他虽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却在全球资源版图上构建起庞大商业网络。当其他企业还在为短期利润奔波时,他早已洞察十年后的市场方向。
据接近于泳的人士透露,他办公室悬挂着一幅世界矿产资源分布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未来可能的布局区域。
“真正的商人,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提前站在风口等待风来。”
于泳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他缔造商业帝国的核心秘诀。
随着新能源革命的深入推进,市值逼近 2700 亿的洛阳钼业,以及其背后的 “隐形铜王”,必将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当铜钴仍在产业链中流淌,当矿产仍在驱动时代前行,于泳的财富叙事便没有终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