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州,这座坐落于潇湘之源的千年古城,2100多年的建制史沉淀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原文化、楚文化与百越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舜帝传说、祁阳祁剧、江永女书、瑶族盘王节、永州石刻等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座露天的文化宝库,等待着人们探寻。
![]()
舜帝传说
![]()
九嶷山的云雾,藏着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史记中记载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永州投入资金收集整理传说,修缮舜帝陵,每年举办“舜帝祭典”,让“孝亲仁民”的精神通过代代口述延续。2011年5月,舜帝祭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舜帝“南巡”至潇水流域时,道州先民曾划龙船溯潇水相迎,这一传说成为道州龙船习俗的重要起源。
![]()
柳宗元文化
![]()
唐代贞元年间,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在这片山水间留下了不朽的文化足迹。他踏遍永州的溪潭峰峦,写下《永州八记》,将钴鉧潭的清幽、小石潭的寂寥、愚溪的野趣刻进文学长河。如今,愚溪岸边仍留有 “柳子庙”,庙内碑文记载着他 “永州之野产异蛇” 的民生关怀,《捕蛇者说》中对百姓疾苦的悲悯,早已融入永州的文化基因。他还曾在当地兴办学校,推广教化,让中原文脉与永州本土文化更深层次交融,让 “柳文化” 成为永州非遗宝库中独特的文学印记。
![]()
祁阳祁剧
![]()
东行至祁阳,便会邂逅有 “楚南戏祖” 之称的祁阳祁剧。作为湖南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这门非遗始于明代,融合楚地山歌、民间小调与中原昆曲、弋阳腔,形成高腔、弹腔、昆曲三大声腔体系,既有《目连救母》等传统大戏的恢弘,也有《小放牛》等民间小戏的灵动。过去,祁阳城乡每逢节庆,戏台前总是挤满观众,演员头戴翎子、脚踩厚底靴,一个“甩发”“滚翻”的程式化动作,便能引得满堂喝彩。如今,祁阳县成立祁剧保护中心,走进校园开展“祁剧课堂”,让“唱、做、念、打” 的功夫在孩童心中生根,让这缕跨越数百年的戏魂在新时代继续飘荡。
![]()
江永女书
![]()
沿着潇水南下,江永县的深山里,藏着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书。这种斜菱形字符宛若起舞女子,曾是当地妇女用锅底灰书写苦情的 “秘密语言”。无数专家对其进行系统解读,仍然难窥其源。85岁的传承人何艳新仍记得,早年在田间劳作时,专家曾追到田里请她书写女书;36岁的胡欣则带着女书走进联合国,让这种文字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如今,暑期女书培训班吸引着海内外的学习者,曾经 “人死书亡”的文字,正以多元形式 “活” 在当下。
![]()
瑶族盘王节
![]()
农历十月十六日,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盘王节如期而至。这项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非遗,源于瑶民“漂洋过海还盘王愿”的传说。如今,长鼓节奏震落瑶寨檐角霜花,身着彩绣盛装的瑶胞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还新增了服饰大赛、文旅博览会。时下,“政府补贴+市场运作” 的模式让古老节庆成为连接民族情感、助推乡村振兴的纽带。
![]()
石刻石雕土陶
![]()
永州的非遗不仅藏于文字与节庆,更刻在山石、凝于泥土。浯溪碑林的永州石刻,以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为代表,将历史刻入摩崖,成为“石上史书”;祁阳石雕以汉白玉为材,多层透雕技法让龙凤、山水在石上 “重生”,从古代官殿摆件走进现代文创展台;零陵的永州土陶,沿用手工拉坯、柴烧工艺,“胎薄如纸”的陶罐既存着古法制陶的智慧,也承载着当代设计师的创新理念。
![]()
蓝山花鼓戏
![]()
暮色中的蓝山县乡村,花灯戏的锣鼓声准时响起。这种源于湘南小调的非遗,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演绎《刘海砍樵》等民间故事,唱腔婉转里满是烟火气。如今,年轻演员带着改良剧目走进校园,让传统戏曲在孩子们的笑声中焕发新生。
从九嶷山的舜帝传说到柳宗元的文墨留香,从祁阳祁剧的戏韵悠扬到江永女书的字符灵动,从气势磅礴的瑶族盘王节到历经风霜的石刻土陶,永州的非遗是中原与百越文化交融的见证,也是各族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在这场寻遗之旅中,我们不仅触摸到古老文明的脉搏,更看见传统在当代的创新生长——这便是永州,一座永远值得探寻的文化宝库。
本文为掌上非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