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 日,印度总理莫迪的身影刚从中国天津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的会场消失,返回印度本土,印度国防部的一则消息便迅速引发外界关注 —— 印度将与美国开展 “战争训练 2025” 联合军事演习。此次印方派出 400 余人的营级特遣队,远赴美国与美军山地部队协同演练,整个演习周期长达半个月。
一时间,“莫迪刚沾着天津的参会气息,印度就转头和美国搞军演” 的讨论声四起,不少人直言 “印度果然不靠谱”,甚至质疑这是否意味着印度要 “背叛” 上合组织。但如果跳出情绪视角,用更理性的眼光审视,会发现这看似矛盾的操作,其实恰恰是印度一贯外交逻辑的延续。
首先,从印美军事合作的脉络来看,此次联演并非临时起意的 “突发动作”。自 2002 年起,“战争训练” 系列联合军演就已成为印美军事互动的固定项目,二十多年来几乎从未中断。此次 400 余人的营级规模参演,无论是兵力配置还是演习流程,都在印美两军长期合作的规划框架内。之所以引发热议,更多是因为 “莫迪刚结束中国之行” 这个时间节点过于敏感,让外界不自觉地将两者关联,但若剥离时间巧合,这不过是一次常规的军事合作演练。
其次,印度的选择,始终绕不开 “国家利益” 这个核心。对印度而言,一边通过上合组织与中国缓和关系、拓展区域合作空间,是为了借助多边平台获取发展红利 —— 毕竟上合组织覆盖的经贸、安全合作,与印度推进工业化、提升区域影响力的需求高度契合,当初俄罗斯主动邀请印度加入时,印度也是看中了这份利益才欣然应允;另一边与美国保持紧密军事互动,同样是基于现实考量:作为拥有 14 亿人口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家,美国在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能提供的资源,对印度而言吸引力巨大。在印度的外交逻辑里,“和中国搞好关系” 与 “和美国保持合作” 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服务于自身利益的 “双选项”。与其说这是 “墙头草”“投机主义”,不如说这是印度基于自身实力和需求,做出的利益最大化选择。
再者,国际政治的运行规则,本就不是 “讲情绪” 而是 “讲算计”。普通人对印度 “前脚参会、后脚军演” 的做法感到不满,是情绪的自然表达,但放在大国博弈的框架下,印度的操作其实有其 “合理性”。它既不想因过度亲近美国而彻底激怒中国,也不愿因侧重与中国合作而失去美国的支持,于是试图通过这种多边平衡策略,在中美之间扮演 “桥梁” 角色。而中美双方对印度的这种姿态表现出一定宽容,也正是因为都看到了印度在特定议题上可能发挥的沟通作用 —— 在百年变局下的中美博弈中,印度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当然,印度这种 “左右逢源” 的策略,也并非毫无风险。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中美博弈的强度、上合组织的发展方向、印美合作的深层矛盾,都可能成为打破平衡的变量。印度能否一直踩准 “利益平衡点”,避免陷入 “两边不讨好” 的外交困境,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至少从当前来看,与其用 “靠谱与否” 的道德标准评判印度,不如看清其背后的利益逻辑 —— 毕竟在国际舞台上,实力与利益的考量,永远比单纯的道德评判更具现实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