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设3—5个闹钟,每隔5分钟响一次,不然根本起不来。”如今,这样的起床方式已成为不少上班族和学生的日常。然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治医师刘畅表示,这种看似普遍的习惯,实则暗藏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长期如此可能对身体造成多重危害。
反复惊醒可能造成心脑血管的“隐形威胁”
“闹钟响了迷迷糊糊按掉,转眼就能再睡着,有时还能接着做之前的梦。”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刘畅解释,这一现象与人体睡眠结构密切相关。清晨时段,多数人正处于做梦期,此时大脑对现实与梦境的分辨能力较弱,外界刺激若短暂,很容易让人重新坠入睡眠,甚至延续之前的梦境。
值得警惕的是,若在深睡眠或做梦阶段被闹钟突然惊醒,人体会触发应激反应,心率骤升、血压升高,压力激素分泌也随之增加。“那种被闹钟‘吓一跳’的感觉,会直接影响心脑血管相关激素的分泌,长期反复如此,对心脑血管健康极为不利。”刘畅强调,长期处于“惊醒—再入睡”的循环中,不仅会加重心血管负担,还可能提升慢性焦虑、代谢紊乱的患病风险,给身体埋下健康隐患。
睡眠不足是反复关闹钟的根源所在
为何人们会依赖多个闹钟?刘畅表示,核心原因在于夜间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不足。“很多人晚上没睡好、没睡够,早上闹钟响时自然还想继续睡,才会反复按掉闹钟。”
具体来看,作息不规律、夜间频繁醒来、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都会破坏睡眠的连续性。即便总睡眠时间看似足够,睡眠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导致清晨仍处于“睡眠剥夺”状态。而睡眠不足的影响远不止“起床难”,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白天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工作与学习效率。
从“被迫起床”到“自然清醒”
想要摆脱对多闹钟的依赖,改善睡眠质量是关键。刘畅结合睡眠医学知识,给出了一套科学的睡眠与起床建议。
培养规律生物钟:无论是上班天还是周末,规律作息,让身体形成稳定的昼夜节律。长期坚持下,即便没有闹钟,也可能在固定时间自然苏醒,避免清晨被强行唤醒的不适。
打造优质睡眠环境:卧室避免光线和噪音干扰,同时控制室温,为睡眠创造舒适条件。
做好睡前放松: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防止屏幕蓝光刺激大脑神经。可通过听舒缓音乐、做拉伸瑜伽、泡热水澡或冥想等方式,帮助身体放松,为入睡做好准备。
选择合适的闹钟:尽量只设置1个闹钟,优先选用“由弱渐强”的柔和铃声,避免突然的巨响引发应激反应。
养成科学起床习惯:醒来后不要急于起身,可先在床边静坐片刻;拉开窗帘,让身体接触自然光,帮助唤醒神经系统;适当做简单伸展,喝一杯温水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让身体逐步恢复清醒状态。
“与其靠10个闹钟‘硬扛’起床,不如踏踏实实睡好一觉。”刘畅强调,提高睡眠质量才是解决起床困难的根本办法,科学管理睡眠,不仅能让清晨起床更轻松,更是对长期健康负责。
开屏新闻记者 闵婕
一审 颜媛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