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李宇琛
2025年9月3日,日本东京的一节地铁车厢内,一场因手机音量引发的争执通过网络视频迅速发酵,其主角并非日本人,而是中国人。
根据网络流传的、由旅日女子拍摄的视频显示,一位东北口音的女子(视频博主“东北老妈在日本”)与其同伴正沉浸在手机屏幕上播放的阅兵画面中。军用卡车与装甲车组成的钢铁洪流滚滚向前,雄壮的进行曲通过手机扬声器,毫不吝啬地填充着原本安静的车厢空间。
画面外的字幕解释说,因为看阅兵:
比较激动。
这份激动很快被打破。一名身穿蓝色衬衫、背着包的年轻男子走上前。他看起来像个普通的上班族,先是礼貌地站定,然后用清晰的中文,轻声提醒了两次:
公共场合不要外放。
空气凝固了一瞬。看阅兵的女士,对准蓝衣男子,开始了第一轮交锋。
男子试图讲道理,他依然保持着克制:
大家都很安静的。
这句话似乎并未起到安抚作用,反而激起了对方更强的反应。女子用一连串质问抢过话语权,方言的声调开始浮现:
跟你有什么关系啊?你谁啊你啊?
此时,男子切换了语言。或许是出于习惯,或许是想强调环境,他用日语说了一句让冲突彻底失控的话:
ここは日本ですよ。(译:这里是日本。)
这句话像一枚投入滚油的火柴。女子的情绪被瞬间点燃,日语与东北方言开始在她口中交替出现,音量陡然拔高,仿佛要用声浪压倒对方:
日本関係ないわ!(译:跟日本没关系!)
她紧接着抛出了一个让整个事件性质升华的灵魂拷问:
私中国人だから、見ちゃだめなの?(译:我是中国人,我看不行吗?)
在女子的逻辑里,看阅兵的权利似乎超越了公共场合的礼仪,而国籍则成了这一切行为的最终解释和坚实后盾。
蓝衣男子显然没预料到一场关于音量的提醒会演变成国籍身份的对抗。
他有些错愕,但仍试图将话题拉回到秩序本身,反复用日语的敬语说“静かにしてください”(请安静),并解释道:
周りの方に迷惑…(译:会对周围的人造成麻烦…)
但“迷惑”这个词,显然无法穿透女子此刻用民族情感构筑的坚固壁垒。她毫不示弱地顶了回去:“我也觉得迷惑!”在她看来,任何形式的劝阻都是一种挑衅,是对她爱国热情的亵渎。
有网友评论称,在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保持安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社会共识。
手机通常会调至静音模式,日语中称之为:
マナーモード。(译:礼貌模式)
显然,这位女子没有开启这个模式,无论是手机上的,还是心里的。
争吵的后半程,蓝衣男子也放弃了日语,再次切换回中文。他同样提出了一个拷问,但角度完全不同:
不觉得丢脸吗?
这个词精准地刺痛了对方。女子反复用日语的“誰ですか?”(你是谁?)来回避问题,直到她终于确认对方也是中国人时,她找到了新的、也是她认为最致命的攻击点。
在她看来,一个中国人在日本的土地上,用日语,甚至用中文来提醒另一个中国人遵守日本的规矩,这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背叛。
于是,她用最熟悉的语言,发出了她认为最解气的最终审判:
跑这里装B!
男子最终在持续的“滚犊子”、“提姥的B”等一连串高声辱骂中选择了退让,他转身走向车门,身影消失在晃动的车厢里。
拍摄视频的女子,也就是当事人的同伴,在事后与朋友的微信聊天中复盘了整件事。她承认自己当时“搂不住”,但依然坚定地认为对方“多管闲事”。在语音里,她用一种胜利者的口吻,轻蔑地称呼那个试图维护公共秩序的同胞为:
鬼子。
现场视频的最后,旅日女子手机里的Siri彩色球形图标在手机屏幕上亮起,似乎是被这嘈杂的争吵意外激活了。
它只是静静地悬浮在那,像一个沉默的、来自不同维度的观察者,无法理解这场发生在两个中国人之间,关乎音量、国籍与尊严的争吵。
它大概也无法理解,为何那份本该带来团结与荣耀感的阅兵进行曲,最终却成了一场异国他乡“装b”闹剧的背景音乐。
![]()
李宇琛(立于尘)
写于2025年9月4日
本文已开启快捷转载,欢迎转载至您的公众号
存档防删,接力传播
愿意借我公众号助我发文的朋友,请阅读此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