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这里有广阔的天地,只要用创新的思维深耕,就能种出星辰大海。”四川德阳广汉市“90后”新农人林琪这样对记者说道。当许多年轻人涌向城市追逐梦想时,她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路。2020年,她带着对乡村的热爱与对农业的创新构想,回到家乡广汉,创立艺苑农业。历经4年深耕,林琪成功探索出“数字+生态+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农业新路径,让沉寂的土地焕发新生机。
走进艺苑农业基地,最亮眼的莫过于那片泛着金属光泽的“光伏大棚”——这是广汉市首家“光伏农业综合体”试验田,更是林琪用科技改造农业的生动实践。棚顶的光伏板如同一张张“能量捕手”,年均发电量达12万度,可满足整个园区80%的用电需求,实现了清洁能源与农业生产的高效联动;棚内则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10多种反季蔬菜与热带水果在精心调控的环境中蓬勃生长,亩产达到传统农业的3.5倍,年产值突破20万元。不仅如此,基地里的智能温控系统如同“隐形管家”,实时监测并调节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环境,确保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则精准把控水分与养分的供给,避免资源浪费。在这里,传统农业依赖的人工经验被精准的数据赋能,生产效率大幅提升40%,劳动力成本显著下降30%。
在林琪看来,乡村的未来充满可能——这里没有城市的霓虹闪烁,却有光伏廊下的百果飘香,有智能系统运行的轻柔声响,更有一份踏实而明亮的发展前景。曾有人问她,为什么放弃城市的便利与机遇,选择回到土地?林琪总会想起在云南学习时的场景:田间劳作的农户佝偻着背影,满脸疲惫,而年轻一代却大多不愿返乡务农。正是这份触动,让她坚定了用科技重塑农业的决心——她要打破人们对“农民”“农业”的传统认知。如今,58岁的农户张叔已经能熟练使用手机App,轻松管理200亩果园,科技正悄然改变着“农民”的定义,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农业的新可能。
在林琪眼中,农业的价值远不止“种得好”,更要“卖得好、用得透”。为此,她创新性地提出“一粒果的三次生命”循环模式,让每一颗果子都发挥最大价值,也构建起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果子的“一重生命”聚焦鲜果体验,基地打造沉浸式采摘场景,每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让城市人亲近自然、感受农耕乐趣的同时,也为果子打开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路;“二重生命”则瞄准农产品深加工,将品相稍逊的次级果加工成果酒、果干、果酱等特色产品,年产量达15吨,产品附加值较鲜果提升60%,大大拓宽盈利空间:“三重生命”致力于生态循环,将加工产生的果皮、果渣进行发酵处理后还田,变废为宝,每年可减少化肥使用20吨,既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又提升土壤肥力。
这套“接一产、连二产、拓三产”的产业融合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的“零废弃”利用,更带动了周边40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让乡村百姓实实在在分享到农业发展的红利。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林琪的脚步从未停歇。目前,她的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农业创客孵化中心”,计划未来3年培育5个特色家庭农场,为更多有志于农业的年轻人提供平台与支持;同时,云端认养系统也在积极研发中,未来将让百个城市家庭通过远程认养的方式,参与作物种植、共享丰收喜悦,进一步拉近城乡距离,让现代化农业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从逆流回乡的创业者,到科技兴农的践行者,再到乡村振兴的推动者,林琪用4年时间证明——农业不仅是关乎温饱的基础产业,更是充满机遇与潜力的朝阳产业。而她的故事,也正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扎根土地,用创新与热爱书写属于新时代的“三农”新篇章。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9月4日8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