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5 月,24 岁的中国留学生张某在毕业回国前的72 小时,集中刷爆 Chase、花旗、美国运通等 9 张信用卡,套现约 14 万美元或约100 万元人民币,他先通过奢侈店大额刷卡、转卖商品、虚拟货币等灰色通道把额度洗成现金,再把九张“透支红线”账单截图,高调晒到 Reddit 和小红书,配文“给资本主义上一课”,随后搭乘纽约—阿姆斯特丹—北京航班回国。
“14万美元信用卡套现”事件发生后,美国金管机构没有出台一部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新法规,但银行、监管机构和高校在一夜之间把原有的“风控螺丝”全部拧紧,采取了一套事实上的额外措施,把隐性门槛抬高到实际阻断的程度。张某刷出了14 万美元,正在由后续所有中国留学生用“更高拒批率、更低额度、更长审核周期”集体偿还。
一是发卡门槛收紧。Chase、Citi、AmEx、美洲银行等主流银行把中国留学生的初始批卡率从 2023 年的 63% 下调至 2024 年的27%。二是收紧额度。过去一张学生卡给到 2000至5000 美元,现在大多数新获批额度被压缩到 500至1 000 美元,已持卡客户被系统批量降额,以上调“国际身份风险权重”。
三是收紧交易监控。单笔或累计消费达到信用额度的 80% 时即触发人工复核,任何“非典型大额消费+短时间内离境”的组合立即被风控模型标红,卡片临时冻结并要求视频验证身份。四是还款提醒与收紧滞纳金。由原来 25 天宽限期缩短到 21 天,逾期 1 天即上报信用局。美联储在 2024 年第四季度把国际学生信用卡组合列入高风险资产池。
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于2024 年 11 月发布指引,要求发卡行在批卡前调用美国教育部 SEVIS 数据库,实时核验学生身份状态与剩余在美时长。五是高校联动。多所美国大学的国际学生办公室把“信用卡欺诈风险提示”写入新生必读材料,部分高校与校园信用卡联盟合作,新设低额保证金卡项目,由学校做第一担保人,额度锁定 为300至500 美元,防止学生在多家银行“一口气刷爆”。
在社会心理哲学和社会行为哲学的研讨中引入“鱼池效应”或“池鱼效应”概念,鱼池效应即是“连带效应”或“株连效应”,用以说明在社会事件中产生的连带或株连关系。成语“城门失火,殃及鱼池”出自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见于北齐杜弼的《檄梁文》,意思是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用完了,鱼也受牵连而死。殃及渔池、池鱼之殃、池鱼之祸、累及无辜等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鱼池效应”在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常常成为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场景”。在女明星杨幂主演的电视剧《生万物》中,“大脚”等几位抗日村民不愿将粮食留给日军,决定提前收割并焚烧麦田,伪装成“天灾”,部分村民甚至将烧焦的麦灰涂在脸上,以掩盖田间地头的抢收痕迹。
凶恶的日军惯用“株连效应”的策略,发现麦田被毁后,对全体村民展开了残酷报复,汉奸“腻味”用刀威胁老村长,逼其交出藏粮;日军强征宁学祥家的粮食,致其家破人亡;日军为找出纵火者将村民孩子推至火堆边…“大脚”挺身而出,承认纵火,与村民合力反抗,最终游击队赶到,击退祸害无辜的日军。
留学生张某涉嫌信用卡诈骗,事件属实,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会依法追责,某教授所言的“罪恶不会因地域变化”适从新法律哲学地域性等效应原理。张某套现14万美元,却透支留学生群体的信用,未来几年,每个中国留学生都将小心翼翼地偿还这笔看不见的心理债。美国银监机构依法和风险管控原则对信用卡审批流程进行合理且必要的收紧,从“鱼池效应”和“连带效应”的概念上产生了“集体警示”的等效应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