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张阿姨站在餐桌前,望着那盘香气扑鼻的清蒸带鱼犹豫了。家里的老伴好这一口,她自己小时候也嗜咸鱼如命。可最近邻居劝她要少吃鱼,说网传美国最新研究指出:鱼肉含有毒物质,吃多了甚至会致癌。老两口一合计,这事儿越琢磨越心慌。真有这么吓人吗?是不是该从此和鱼肉说再见?其实,不只是张阿姨,最近社区的好几位叔叔阿姨也开始担心:以前都说吃鱼聪明、对心脏好,现在怎么风向变了?
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国内外的学者究竟发现了什么重要线索?高频出现在咱家餐桌上的鱼里,具体是哪些品种“风险高”?最该忌口的究竟是哪两种鱼?是不是每一种鱼,吃多了都可能中招?
鱼肉一直被当做营养的黄金肉类,富含优质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但如果咱们光看到好处,可能就会忽略掉潜在的问题。美国布朗大学和NIH合作发布过一项包含49万多人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这直接点燃了舆论的炮火。他们发现:鱼肉摄入量越高,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癌的一种)的发病风险也相应升高。尤其是金枪鱼、非油炸鱼,吃得多的人,这种癌症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10%20%不等。
这个结论一出来,确实让“每天有鱼才算好饭桌”的不少家庭产生了不安。不过,大型研究的科学家也说了:这种有关联但还不能直接证明“吃鱼=致癌”,结论只代表风险的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导致风险增加的核心环节,大概率和全世界水域污染有关。美国研究团队点名:多氯联苯、汞、砷等重金属,会在鱼体内慢慢积累,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现在咱们鱼类的“身份”可不单纯,既有优质蛋白,也有重金属“毒物”。到底哪两种鱼最该少吃?别急,接下来就给大家细聊。
详细翻查权威指南和研究综述,目前被点名、最不建议多吃的主要集中在这2种鱼:
第一种是“中式咸鱼”。很多人小时候认为,咸鱼配白粥是冬天里最靠谱的下饭菜。但你可能想不到,中式咸鱼其实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为什么?高盐腌制会让鱼肉中产生亚硝酸盐,在人体胃肠道易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 长期高频吃,胃癌和食管癌风险显著上升。建议咸鱼真的要控制频率,偶尔一小块解解馋就罢了,日常别当主菜。
第二种是“熏鱼”。无论是烟熏、卤制或者炸香,背后的制作核心规律就是高温加工。高温容易导致苯并芘等强烈致癌物的生成,这类物质在世界各地都有明确健康警告.市面上流行的熏制海鱼、淡水鱼都不能幸免,摄入过多容易提升消化道肿瘤和肝癌风险。 特别提醒:即使熏鱼看起来色香味俱全,也要少碰,每月不超过2次,并搭配蔬菜水果抵消一部分风险。
有些朋友还爱点生鱼片,其实它的问题也不少。除了重金属和污染,最大的麻烦在于寄生虫感染:尤其是淡水鱼,生吃感染肝吸虫、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病例屡见不鲜。生鱼片图一时爽,寄生虫悄悄爬。建议追求口感的同时,真要多一分谨慎,淡水鱼类绝不建议生吃,深海鱼也仅推荐卫生状况明确、冷链达标的正规渠道。
鱼肉真的一点不能吃了吗?别慌!其实只要方式选对,鱼依然是吃菜谱的“优等生”。膳食指南也明确推荐,普通成年人每周适量摄入2次鱼肉,总量维持在300500克内,每天分摊下来就是40—75克/天。优选吃法推荐:清蒸、水煮、红烧等传统温和烹调工艺,更能保留鱼肉本身的健康营养。深海鱼虽有微量重金属问题,但鲈鱼、鳕鱼、比目鱼等低汞海鱼相对安全,可以放心安排。酱制、腌制、熏制、油炸这几类高风险做法,能不吃就不吃,尤其是老人、孩子和慢病患者格外要管住嘴。
别忘了,鱼的哪些部位也要避着吃。鱼胆、各种内脏,尤其鱼胆中的毒素复杂,误食轻则呕吐腹泻,重则中毒危及生命。民间常说吃胆明目降火,这事真不能信。
体质特别的人群要注意,痛风、高尿酸、出血性疾病、肝硬化患者,吃鱼都得量力而行。感觉自己身体状态和消化能力差,也可以将鱼肉掰成小块慢慢咀嚼,减少肠胃负担。
回头看看,鱼肉的价值在于营养均衡和摄入方式的科学搭配,并不是完全禁食。如果你一直爱吃的,是咸鱼、熏鱼、生鱼片,建议赶紧调整,为自己和家人添个“风险减免”。所有关于鱼类致癌、毒物超标的风险,99%都来自长期高量和高风险加工方式。换上清蒸或炖煮、控制食用总量,咱健康的生活依旧有鱼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